芦晓勇
摘要: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朱熹革新教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凝聚着他多年教学实践的心血,对后世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启发。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朱熹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从古圣先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来促进我们的政治教学,通过对朱熹启发式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政治课堂中“填鸭式”教学和学生头脑死板不灵活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启发式思想;朱熹;政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52-01
一、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内涵
1.启发诱导
朱熹热衷于教育事业,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减少教师对于知识的直接硬性灌输,在他看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教不懂”达到“无师自通”。他认为贯彻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它既能避免学生盲目乱撞没有方向,又能避免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好学乐学”,发自内心地循着求知的欲望去探索和学习知识。
2.生疑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朱熹鼓励学生“生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新疑惑才是学习进步的关键,这正是他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所在。只有学习者启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的思维才会始终处于兴奋和紧张的状态之中,才能“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受好奇心驱使,那些困惑才会转化为学习者勇敢探索寻求真知的诱因,这时才能够“大杀一番,才是善胜”,因此,最有效的学习其实就是带着疑问去进行探索、猜测和思考。
3.自由平等
朱熹所创办的书院中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也被尊称为“一代宗师”,这与他所倡导的自由之风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道:如银坑有矿,谓矿非银不可,然必谓之银不可,需用烹炼然后成银,意思就是银是从矿中烹炼出来的,人才是考磨练出来的,真理永远都是在百家争鸣,自由辩驳中发现与发展的。”[2]因此朱熹倡导的学导式教学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环境自由,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和为学中都发扬批判精神,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轻易改变,但同时也要吸取他人长处,融会贯通。
二、朱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征
1.学生的主体性
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办学宗旨就是“开发其聪明,成就其德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门下的弟子年龄、兴趣、专业都各有不同,所询问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朱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针对学生个人制定教学方法,学生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教师共同探讨。朱熹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最适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他充分认识到了学习对象——学生的主体性,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2.教师的主导性
在《朱子语类》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于教师作用的阐述:“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们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矣。”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着学生去学习和思考,激发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万事万物一切真理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学习、切身体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精神的发挥。
3.师生间的的平等合作性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合力完成的一个过程。朱熹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主张教学要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共同学习和进步。
三、朱熹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当今政治教学的启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朱熹对于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使用,并善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然而在当前的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缺少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填鸭式”教学充斥着我们当前的课堂。其结果是,教师讲课讲的精疲力尽,学生却无法消化课堂上的内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激励者,对学生的鼓励和启发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激励,便会遵循教师指导的方向,排除干扰,集中所有注意力于所学习的对象上,自觉主动地学习。朱熹认为教师的“问”要“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趁其间”,就是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在适当的时机设问,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的随感而通,领悟到问题所指向的症结所在,这就如同“时雨”及时地滋润草木。
2.带着批判眼光,勇敢提出质疑
朱熹教育自己学生要遵循孔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学生遇到问题,却由于害羞或害怕等种种原因不敢提出来,让问题堆积成山,那么学习就成了徒具形式而没有成效的活动,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生疑”并且“审问”是学习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生疑”表示学习者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下一步就是提问,即向教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想方设法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只需扮演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逐步沿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下去,最后一步步地解开疑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的突破口,自己动手去开辟新天地,从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进步。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熹.晦庵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89.
[2]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323.3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