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高原期研究

2016-05-30 08:55左静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高原期

左静妮

摘要:石化现象是指语言学习者在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对这种语言的习得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或者没有明显进步,而石化现象高原期则是语言石化的关键阶段和各种能力等状态的突出表现。本文重点在于对石化现象定义的阐述,利用图表说明石化现象高原期,研究其表现状态,对其原因梳理分析,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希望以此对广大二语习得者提供一些理论研读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石化现象;高原期;关键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87-02

一、引言

语言学习者通常会发现他们目标语的某些语言特征的习得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或者没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语音并没有达到母语使用者那样的程度,并且在词语选择、语音的复杂程度、句法结构或者语法特征等方面都使他们的语言明显区别于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虽然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他们并不能像母语使用者那样有技巧的应用目标语。基于这一原因,石化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而石化高原期正是语言习得中石化现象的集中反映,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的。

二、石化现象的概念

1.1972年,Selinker在他名为“中介语”的文章中就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他发现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无法达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一些错误会重复出现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石化现象:“无论学习者的年龄和他接受的有关目标语的解释和课程,使用母语的学习者都有可能将一些母语中的语言单位、规则和次系统保留在目标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中介语中。”

2.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187)认识到了以前定义的不足,又重新定义了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在学习者获得目标语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之前,形成的一种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的停滞现象,无论学习者在学习能力、机会和所学习的语言种类以及学习者融入目标语社会的动机等各个方面的差别,在他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石化现象。”

3.1996年Selinker再次修订了该定义,Sim(1989)也对石化给出了以下定义:石化是强势理论认为石化的语言特征是不可修复的。无论学习者接受的有关目标语的解释和教育的多少,都无法对已经形成的石化语言特征造成任何影响。而弱势理论认为石化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高原期。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目标语的习得发展只是暂时遇到了阻碍,受到阻碍的时间长短会随着接受教育的不同以及学习者态度和动机的不同而变化。

三、石化现象高原期

笔者经多年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发现石化现象高原期可以用下列图表简单说明。

二语学习者的现有语言能力和学习基础是进一步语言习得的依据,语言能力的增长与减弱有一个过渡期,而在这个过渡期中石化高原是其关键阶段。石化现象是语言习得能力提高的攻坚阶段,当语言习得进入一种较高的缓慢增长或者石化状态时,其高原期表现便会逐渐凸显。如上图所示当进入石化高原期时,发展的两个结果:一是克服石化,语言能力逐步增强,进入更高层次的语言习得状态;二是持续石化,语言学习停滞不前,并有可能退化萎缩。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英语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形态、句法、语篇、语义及语用等都有可能出现石化高原,它是语言习得的必经之路,也是暂时石化与永久石化的分水岭。

四、石化现象高原期的表现

1.结构性石化和能力性石化。石化现象高原期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就是结构性和能力性石化,而且它可以发生在不同年龄的二语习得者身上。结构性主要涉及语言单位中的词汇和句法石化现象,学者的词汇量一般会随着学习的进步而增长。当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时,词汇量的增长和句法的变化会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学者会意识到自己使用的语言词汇和句法似乎长期保持不变,变化的主要是使用二语更加灵活适切,更加地道纯正。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学习(教室课堂的学习模式)慢慢淡化消失,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例如交流会晤、网页新闻、报刊闲读、聊天博客等会逐渐转变为一种主要的语言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较深、较广的涉猎和日常的使用,二语必然进入停滞甚至退化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词汇遗忘,各种句法、语法生疏,口语表达能力直线下降,结构性和能力性石化逐渐凸显。

2.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就石化程度而言,石化现象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弱势说)和永久性石化(强势说)。认为一些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语言结构会永久的处于石化状态,这种现象是永久的石化。然而,一些语言形式虽然进入了石化状态,或者有石化的可能,但是这些语言形式有继续向目标语形式发展的潜能,这种石化叫暂时性石化。当处于暂时性石化状态,而二语能力得不到强化时,自然便会慢慢步入永久石化。可以说二语习得中的暂时石化是一个关键期,要么能力得到强化,上升步入更高学习习得境界,要么下滑至永久石化。

3.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石化现象还可以按照石化的群体分为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这种现象在班级学习中最能说明问题。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有些二语(英语)能力持续提高,而有些学生一段时间很好,而有些时间不好,当这种时好时坏积累到一定量时,二语习得便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能力提高,二是能力停滞,个体石化产生。集体石化在二语(英语)课堂教学停滞时表现最为突出,例如大学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终止,英语能力因不学而集体石化。

五、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

对石化现象原因的研究自20世纪70~90年代主要着眼于石化现象的理论解释。Selinker假定了石化现象原因的五个心理过程,即母语迁移、培训迁移、交流策略、学习策略和目标语的过度生成。主张输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可能会由于语言习得者不能够得到真实而又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处于停滞状态。这些真实而又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是稍微高于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Krashen(1958)提出的输入假设是一个对石化现象的原因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

1.输入的不足。Krashen(1958)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中涉及输入的不足是导致石化的首要原因。石化高原期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艰难提高的过度阶段,更多更深入的语言输入是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语言习得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听、说、读为主要的输入手段,没有足够的语言信息的输入,语言产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火难以实现。

2.母语迁移。Selinker假定了石化现象原因的心理过程中提及母语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都会给语言石化带来一定影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直接导致二语学习中的语言混乱、思想不清、母语与目标语交混出现的现象。语言学习进入石化高原期时,母语的正迁移要适当有力,能够推进二语学习,但母语的负迁移势必会导致石化高原期延长,石化进一步加剧。

3.情感过滤。二语学习是一个历久锻炼的过程,学者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二语语法和使用习惯的语言系统,语言基础知识的研究和情感体验过滤自然必不可少。语言知识目标的词汇、语法、句法知识是习得的框架和元素,而使用中的自我接受、他人的认可度、表达是否到位、缺乏动机、自我监控策略的失败等都与个人情感有关。

4.乘法效应原理。“乘法效应原理”(Mutiple Effects Principle)是指多个语言习得因素会促使中介语形式的固化,从而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一两个二语习得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是单一的,会引起其他很多语言学习的负面变化,进而导致一连串的逐步固化与石化高原。例如口语语音、语调的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听力障碍,继而出现交流受阻、误解和无法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因一点点问题引发很多问题正是乘法效应原理的体现,这也是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语言学习中应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切不可因小失大,影响二语习得的提高和进一步深化。

六、结语

本文是一篇关于石化现象的定义、分类和石化高原期表现及原因分析的研究论文。加深对石化高原期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语习得领域对石化现象的研究不容忽视。笔者希望广大二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时能借助本文认识并清楚的把握自己的语言学习状况,明白语言学习的高原期、艰难期,依赖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自己语言学习的障碍,进而达到自己理想的二语习得境界。

参考文献:

[1]宁一中,吴平.跨文化语境中的英语习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04).

[3]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2003,(04).

[4]陈军向.语言石化现象:原因与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

[5]朱淑华,陶桂凤.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及应对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6]原雪.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02).

猜你喜欢
高原期
第二次成长:从“高原期”突围
走出课改“高原” 释放改革“红利”
帮助高三学生成功跨越学习“高原期”
人际关系对教师发展“高原期”的影响及对策
走出“高原”需要“工匠精神”
“四步法”巧解教师专业成长“高原期”困惑
资深校长遇到的问题及其化解
浅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