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青 陈峰
摘 要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了课程改革。我校以实践为导向,拟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设置等方法,对水泥基材料学课程进行改革,力求將其打造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培养兼具材料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水泥基材料学 课程改革 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5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urriculum reform is carried out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this goal, "Cement-based Materials" course in our school, is reformed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design, et al. We strive to build it a special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have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practice-oriented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Cement-based Materials; course reform; practice orientation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正推动并引导一批高等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改革,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发展道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建设,完成“同质化”向“异质化”转变,同时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应用型土木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从量和质两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然而,高校培养的土木工程类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不确定性因素、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欠缺。究其原因是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实践性,不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为一体的应用性课程体系。
材料是贯穿计算、施工、检测乃至整个工程的重要因素,掌握材料相关知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技能。水泥基材料学课程就是我校为弥补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足、完善课程体系而开设的,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校应用型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开设水泥基材料学这门课程,我校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教学问题和困难,经过初步探索和改革,不断进行完善,力求将水泥基材料学打造成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目的
水泥基材料学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水泥、矿物掺和料等水泥基材料的概念、种类、细微观结构、生产过程、工程应用,掌握其水化特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及影响因素等,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学会根据现象从原理上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提高作为应用型人才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水泥基材料学主要涉及无机材料学的相关知识,弥补了土木工程类学生原理性知识的缺失,同时与工程技术息息相关,注重联系工程实际,故而水泥基材料学的开设是为了实现我校培养“通结构、长施工、专材料”的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2 课程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水泥基材料学开设在本科教学的第四学期,课程分为理论与实验两个部分。先修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后修课程有高性能混凝土,因此水泥基材料学是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匮乏。既符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需求,同时又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少之又少。目前参考的《水泥的结构和性能》、《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科学基础》、《胶凝材料》等教材是近6~7年前出版的,而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却没有跟上;加之教师队伍对行业认知缺乏,这是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轨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开设这门课程,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水泥基材料学主要讲述胶凝材料的相关知识,而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已有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的介绍,内容上有所重复,承上有余;但是关于水泥水化特性、水泥石微观结构等内容又是高性能混凝土课程所必备的知识基础,讲授不够深入,启下不足。此外,实验课时只占到总课时的25%,课程设置还没有脱离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模式,难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方式虽然已经超越了“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模式,但讲授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接受较为抽象的机理,略显枯燥和困难。学生理解力不足,则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设计
教学内容应重视专业特色,吸收专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新进展,避免因循守旧和过度依赖教材。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有限的困境,任课教师需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选择多本具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内容应尽量接近本地实际情况,忌过度依赖教材和照本宣科。从课程纵向结构考虑,水泥基材料学教学内容应有重点和针对性,保证学科专业的知识基础扎实和课程结构的连贯性。此外,为了避免教材时效性差带来的知识过时、技术落后等问题,任课教师应在课本知识基础上,进行更新,例如通过文献检索、培训交流、自身科研经历等方式,将更加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行业动态介绍给学生。教学编排上强调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贯通融合。实验教学内容上,注意融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条件允许时,可适当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
2.2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提高学习积极性
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堂状况灵活应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的互动,互动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更应融入情感、情绪和思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厘清知识脉络,方便记忆和理解。适当结合工程案例,讨论理论知识、发展规律等。此外,教学方式应避免过多局限于课堂,除了板书、多媒体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我校网络课程平台,努力建设成学校的精品网络课程。将上课过程录制成视频,与课件等资源一起共享给学生,并随时进行更新、互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补充相应的课程,方便其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在实验教学方面,架构“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设计性、研究型实验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方案,在摸索中得到启发、锻炼、提高,轻结果重过程。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等竞赛,加強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2.3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课程应用性
教学过程应以工程实例为导向,素质培养为基础,重点解决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脱节的问题,架构“学习-认知-实践-反思”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程项目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工程实例中隐含的科学问题,切忌直接的理论灌输。为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近实际问题,必要时可设立专项经费,如在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等,带领学生进行多形式的课程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企业在生产、施工过程遇到的材料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调研思考科学的解决方案。
2.4 调整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的课程成绩基本采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长期以来,课程成绩组成为:期末考试?0%+平时成绩?0%,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水泥基材料学课程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评价,实行知识、技能和应用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核,即除了课堂的学风情况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分析总结能力、工程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处理能力等。
3 总结
本科课程的应用性改革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普通本科院校完成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水泥基材料学课程的改革为例,分析水泥基材料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培养“通结构、长施工、专材料”的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若能有效开展,必将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金项目:博润混凝土外加剂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 何春保.专业大类培养下土木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
[2] 张世锋,周文瑞.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胶黏剂与涂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5(11).
[3] 杨启军,王葆华,冯佐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4(1).
[4] 陈新民,金劲彪,周朝成,李兵燕.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5] 李念良,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