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芳
【摘要】当今社会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数学预习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0983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的预习习惯呢?
1.明确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小学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決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2.激发预习的兴趣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前,能做到"先学一步",利用已有的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准备地听课,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觉得预习不是一种负担。
3.注意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非常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平行线的性质一”之后,笔者问:“同学们,想知道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吗?这些关系你知道怎样得到的吗?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4.精心设置预习提纲
在预习起始阶段,教师帮学生设置预习提纲是指导学生预习的关键一步。初中年级学生刚开始预习时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缺乏预习习惯,不懂预习方法,不善于思考;其次,初中生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而数学教材的特点是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囫囵吞枣,并不知“其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采取为学生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预习要点,使学生明确自己通过预习要了解什么内容。最初的提要可以简单的问题形式出现,同时教师要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如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一节,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可给出预习提要:1.掌握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包括哪三要素。2.画一条数轴,把例题给出的有理数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将书本反复看几遍,边读边思考,主动运用获取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并在概念、重要的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下面做上标记,从而使预习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5.要教给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会”预习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是养成预习习惯的前提。
5.1.预习之前要学会用“目标指引法”,即在预习前先阅读学习的目标要求,对照目标来思考本节内容的重点,可以学习到什么知识和方法。
5.2.预习之中学会用“批注标记法”,即对概念、定理、例题、关键、疑问之处用符号进行标记,也可以对课本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归纳,或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互换。
5.3.预习之后学会用“练习检验法”,即通过做练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数学课本中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就是较好的检验题。
4.4.鼓励使用“提问交流法”,即鼓励学生在独立预习的同时,敢于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根据预习能力的高低,交流中可以相互复述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针对疑惑之处或者知识拓展、规律推导、解释应用层次的体会进行交流研讨。
6.要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要”预习
预习要成为习惯,必须长期坚持,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制度的保证。
6.1.设立预习本。预习本用来专门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预习时做的练习,这样便于检查和反馈,也让学生知道预习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事。
6.2.建立学习小组。每组6个人左右,其中学生按学习基础好、中、差平均分配各2人,在组内每2人以自愿为前提,结成帮扶小组。明确“徒弟”需把预习中的问题向“师傅”请教,作业以及考试后的订正交由“师傅”检查,“徒弟”的进步亦可“师傅”的考核中加分,形成大组内可讨论探究,小组内有责任互助的学习氛围。
6.3.加强常规检查。把预习检测作为课堂常规,教师可在课前经常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演板。一方面检测预习效果,及时表扬好的或惩戒差的;另一方面了解学情,为上课作准备。
7.鼓励大胆质疑
要指导学生预习时学会抓重点,找难点。一般课本中的例题或概念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预习时就要详细理解例题或概念的分析过程,思考解题的方法。在预习时,还要动脑、动笔。有些问题看不懂,或似懂非懂,或完全懂了,要学会做相应的标记。教材中看不懂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重、难点,或是以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预习时可以把这些地方记下来,课堂上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态度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8.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