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晓
摘要: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指要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物质、心理环境,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兴趣,正确对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老师的反映,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给孩子“贴标签”。“过犹不及”,要让孩子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家长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04-0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6〕8号)要求,为深入宣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虽然总会被人提起,人们也虽然意识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现如今仍然会被当作重中之重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幼小衔接的真正理念是什么。“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指要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指导家长为幼儿做好生活常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入学准备,讲明“提前学习、片面准备”的危害;而幼儿园自身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杜绝“提前学习”的做法,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开展活动;小学要严格坚持“零起点”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角色转换,避免发生揠苗助长的现象,缓解家长“跟不上”的担忧。所以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要达成共识,为幼儿搭建起快乐成长的阶梯。
现如今,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标杆来要求幼儿,甚至是以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来嫁接在幼儿身上,或者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妈妈做什么都是为你好”、“大大小小的兴趣班、国学班、珠心算班等充斥在大街小巷”……走在放学的路上,可以见到小小的孩子却背着装的满满的书包,而家长却领着孩子快速的赶往下一个地点,那种争分夺秒的欲望就像炒股一样。近几年不断有所谓的“神童”出现,如一个中班的孩子她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那么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外界的反应是什么?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家长欢呼雀跃,大众媒体争相报道且夸赞。这时候有谁注意到了这个孩子的无奈、失落和不开心。上段时间在网上大火的“3.5太难了的小女孩”,有多少人是在看热闹,觉得这个孩子太逗了,而又有多少人会有酸酸的感觉。这不禁让我自问:什么是幼儿?幼儿的童年应是怎样的?
孩子就是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着充分的人权,他不是对成人听之任之的附属品。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什么阶段就应该做什么事,这是自然规律,打乱或者打破就会出现不良反应。而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奠基时期,存在着关键期、敏感期。幼儿是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并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所以童年应是充满真正快乐的。
我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所带来的最大危险就是幼儿坏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喜欢有吸引力的、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园过早的设计一年级的知识,幼儿会提前一年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真正到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已经学过,幼儿会觉得很无聊,不好好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会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而在家长看来这种所谓“超前学习、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优势,在一年级时很好用,幼儿学起来显得也很容易,但其持续性是较短的;当幼儿接触新的知识时,坏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会跟不上,会吃力,这甚至容易导致厌学。其次是家长的态度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起重要作用。当幼儿不如其他小朋友时,家长表现出的急躁态度,会无形给幼儿施加了压力,从而弱化了幼儿的自信心的养成。所以针对“提前学习、片面准备”的危害,幼儿园、家长要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首先,幼儿园和家长要对儿童观有一个科学的知识。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是按照自然规律健康正常发展的人,儿童是通过生活与游戏来体验世界的人。幼儿期是幼儿贴近生活,丰富知识,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时期,是获得能力的时期,是贯穿于一生的能力。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且家园相互配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其次,那些往往在上小学前接受了过多知识学习的孩子,由于陷入“吃老本”的误区,“成绩优异”反而持续性比较短,甚至由于失去兴趣和新鲜感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要培养孩子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一起说说有趣的事儿,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再次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老师的反映,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给孩子“贴标签”,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保持家校联系,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最后,有几句话送给您,中国有句古话叫“过犹不及”,亲爱的家长们,要让孩子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要拔苗助长,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养成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