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宏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23-02
提高学生书写质量成了我们农村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过“学”是指模仿和效仿,“习”是指操练和实践。“学而时习之”是指把你学来的、效仿来的东西不断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去,从而从一个外在的标准成为一个内在的需求。
一、习惯养成法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做到 三个一: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书桌约一拳,手离笔尖过一寸。三个正确:书写笔顺正确,书写姿势正确,执笔姿势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书写端正、整洁、美观;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生要想写好字,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就是先掌握好字的整体,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每个字都是由基本的笔画构成。观察好了再下笔,提高汉字的规范度。
教师在训练学生书写时,要进行桌间巡视检查和个别指导,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并教育学生要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写字时要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按范字进行认真地书写,克服粗枝大叶的毛病,写完后,要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字和范字对比,寻找差距,争取下次写得更好。
二、榜样示范法
孔子和他的弟子是住在一起的,朝夕相处。耶稣和他那12个门徒也是,所以真正的学习是要谋求榜样的力量。老师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要把字写好。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教师首先当众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写字教学实际中,老师生动地讲解,准确地示范,孩子们通过观察老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起这些笔画,也就化难为易了。
书授不如口授,口授不如手授,作为老师教导给学生的每一个笔画都做到认真范写,让学生用眼看、用心领会老师板书时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
三、媒介引导法
在多媒体中进行写字教学,利用播放写字教学节目进行写字教学,在欣赏优秀写字作品和写字教学片段、放大书写过程、突出笔画结构以及进行写字教育教学等方面,比普通写字课堂教学更具有其示范性。尤其在技法传授时,许多笔势和指腕的运动方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多媒体则能以其特有的再现特征,形象、直观、全方位地展现事物全貌,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电教多媒体分析各种基本笔画的运笔特点和字的构造特点、组合规律,使学生印象深、兴趣浓。如教写“土”字,我先通过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横的特点:上横短,下横长;上横重,下横轻;上横平,下横斜(左低右高,微微向右仰)。再观察竖的特点:竖画处在正中,笔直,和横画相比则是横轻竖重。书法中所谓的“横平竖直”,其真正含义是:横无平横,竖无直竖,只求字的整体结构正而已。
四、字帖比较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发现了事物的优点,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只有发现了事物的缺点,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写字训练更是如此,它总是在比较中寻找不足,再练习,再比较而逐步提高的。
将学生在米字格里写的字和字帖中的范字进行比较。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的点画位置、结构、取势,再观察学生所写字的点画、结构、取势。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大,所写的字就越不如字帖;这个差距越小,所写的字就越接近字帖,就越好看,甚至达到“形似”且“神似”的境界。如范字“会”,其撇捺基本和米字格里的两条斜虚线平行;范字“往”的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且从上撇正中的下方起笔,竖画从下撇的正中起笔,且为垂露竖,三笔成一条直线。学生只有如此精心地去读贴,去比较,并牢记各个范字点画的准确位置,书写起来才能更准确顺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点评激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的鼓励如及时擦亮的火柴,会使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上进,可谓“点石为金“。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希望每次得高分、满分或受到表扬。对学生的进步经常以表扬、鼓励为主,为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使其看到成功的喜悦,精神倍受鼓舞,于是又不由自主地开始书写起来,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批阅学生的大字作业一般采用面批,对写得好的字打一个大红圈,以示鼓励;对写得不好的字打一个小红圈,以示警告,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它的点画位置,分析它的间架结构,并悄悄告诉她:“再写一次吧,老师相信你能写好。”将学生这星期的写字作业和上星期的比,将这月的写字作业和上月的比,将这期的写字作业和上期的比,将今年的写字作业和去年的比,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总是在进步,总是在提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传阅、张贴,从而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是没有速成方法的,只有从一年级开始就慢慢训练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小学写字教学不仅是针对小学生的一项汉字基本功训练,更关系到我国文化的传承发扬,关系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