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怡 陆国斌 吴嫔妃 刘敏 蓝倩倩 杨宝欣 郭智颖
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受母语迁移的影响。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入手,按照词汇、句法结构、文化差异等不同层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受母语正、负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应对方法。
关键词:母语迁移;负迁移;正迁移;翻译;文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20-03
一、引言
母语迁移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多学科的影响,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渐趋理性,从解读语言本身转向多维度、多层面跨学科发展。Zobl(1983)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二语规则模糊时易求助于母语而导致迁移,这种模糊性源自二语规则在类型上的特殊性、不一致性或不确定性。Kellerman(1977)的典型理论假说认为:学习者对母语结构有一种直觉,即一些结构具有潜在的可迁移性,而另一些则不可迁移;这种直觉影响他们实际迁移的语言形式。该假说突破了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的理论局限,分析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的原因。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层面均存在着标记性差异,再加上中国学生通常是在已经掌握了汉语之后再接受系统的英语学习,因此在英语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求助于自己的汉语文化知识,从而发生母语迁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对译者的英语能力有要求,还对汉语能力、知识面等有要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中国学生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本研究从母语迁移的角度,按照词汇、语法、句式等层面探讨母语迁移在英汉翻译错句中的负迁移现象。研究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其中大三、大四的大部分学生(超过90%)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母语为汉语;分析样本材料为学院第三届翻译竞赛初赛(2014年11月)中的七十份答卷。
二、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词汇运用中的母语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语言以掌握词汇为基础。掌握一个词必须了解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否则就会出现用词错误。词汇中的正迁移影响表现在意义基本确定、英汉词义几乎对等的词语运用上,这类词语在翻译中不易出错。翻译过程中使用意义、用法都相同的英汉词汇,即能体现正迁移的作用;然而,中英词汇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词汇往往因为上下文语境及语法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词汇的负迁移在母语负迁移中尤其明显,这对语言的学习造成了严重障碍。总体上讲,词汇方面的母语负迁移分为词性、词义、词汇搭配、词形变化等四个方面。
英语词性多样,而汉语词性较为单一,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汉语词性的单一性应用到英语中,导致词汇误译的现象。例如:在collapse mine中,collapse是名词,却将其用作了形容词,此处应为collapsed mine。
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语义学习多建立在原有的中文词汇基础上进行简单拼凑,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词汇都有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却忽略其文化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常常因为对词义的片面理解造成用词不当。如:hope和desire都有希望、愿望的意思,但hope主要用于表示可能实现的希望,既可用于正式语体,又可用于非正式语体;而desire有渴望、热望之意,多用于主语想得到某物或想达到某种目的,主要用于正式语体。由此可见,有些大体意思一样的词汇,在实际意义和用法上却大相径庭。
汉英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特的搭配和表达习惯,翻译中若生搬硬套,就会产生不伦不类的表达。在笔者的测试材料中,就有同学将“矿工”译为miner worker,将“大儿子”译为biggest son。显然,这些学生受母语影响,将汉语中的词语搭配生搬到英语中,造成翻译不准确。
英语词形变化多样性,有时态、人称、数量之分,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则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或时态概念,只能通过助词,上下文语境来表达。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需加-es,而汉语名词通常没有单复数之分,因此我国学生在做汉译英时常会忽略英语的复数标记。
(二)句式与语法运用中的母语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句式结构差异很大,母语思维必然导致翻译时在句法和语法方面出现偏误。
综合前人研究及对材料的分析,发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相同结构的句型中易发生正迁移。这些结构有SV(主+谓),SVO(主+谓+宾),SVP(主+系+表),SVOC(主+谓+宾+补)和there be(有)结构,以及定语或状语置于句首或动词之前的用法,如时间副词和程度副词及插入语;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前,如代词定语;再如使动句的使用等。据根认知学中的标记理论,SVO结构是无标记的,因此最容易发生语言迁移。其他几种结构虽然是有标记的,但都是SVO结构的变化形式,也易发生迁移。根据对比分析假说,当母语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一致时,则发生正迁移。如:在陈述句中,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相同,如果把下列汉语句子译为英语,词序上一般不发生错误:(1)一个老人有三个孩子。An old man had three sons.(2)大儿子是一个非凡的水手。The eldest one was a brilliant sailor.这种因汉英之间的相似性而发生的正迁移,对翻译实践有正向影响。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如下例中的语序误用“The heart of the old man as a father would had to pain forever.(老人现在作为父亲的心不得不无限地痛苦)”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又如汉语中有省略从句主语的用法,迁移到英语中则容易造成动词垂悬或零主语的错误,如例句“As a father,his heart had to pain forever..”中“As a father”的逻辑主语是“he”,与主句主语不一致。此外,母语为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有过分使用使动句的倾向,其原因就在于使动句是汉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而此结构也存在于英语中,学生由于倾向选择母语中和目标语相似的句法,容易导致汉译英过程中出现不地道表达。
汉语中的冗余也不适用于标准英语表达。汉语语言习惯冗余,倾向在句子中重复使用同义词或意思相近的表达来增强文字感染力,尽管这些句子符合英语语法习惯,但会显得冗赘。如:在国外进修两年后他回到了祖国。译为He returns back to his own country after two-year further study abroad.尽管没有语法错误,但却显得冗赘,更符合英文的表达应为He returns to his own country...
母语迁移也体现在逻辑表达中。有时中文和英文表达是相通的,并不会产生大的矛盾;而有时中文表达逻辑在英语中是说不通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英语重形合,词语之间的连接依靠语言的形态变化及连接词、短语等。英语中有词形变化,更注重句子形式,并且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句子间有紧凑的逻辑关系,谓语动词就是核心;汉语则以意合为主,词语连接凭借的是语义,本身的逻辑关系不强,真正的逻辑关系需要读者自行理解。汉语无词形变化,但注重内涵,句法结构弹性大且不受形式约束。句与句之间不常使用连词,所以句子结构较为松散。在母语的逻辑影响下,易产生不恰当的表达,如:她的经验要比他多。误译为:Her experience is more than him.再如:广告有时候会让人们气恼,原因是有些广告含有虚假信息。原译:The reason why advertisements sometimes annoy people is because some of them give people false information.修改:Sometimes advertisements annoy people because some of them give people false information.如果在翻译中,把中文的逻辑表达方式带入,就会导致译文本身虽无语法错误,但从英语语义角度分析却会出现难以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困境。因此,在翻译逻辑表达中,母语迁移是导致错误和不当发生的原因。
英语句子的重心多在前面,当无需强调和连贯时,状语大都放在句末或接近句末的地方;汉语句子重心多放在后部,表示时间、条件、原因等解释性的信息一律放在句首。由于使用母语迁移,很多英语不错的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却不大合乎英语思维和逻辑习惯的句篇。
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英语更多使用静态描写,汉语则多用动态表达;英语习惯用名词化表达法,汉语习惯用动词化表达法。翻译过程中若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词性保持一致,翻译时就会缺乏灵活转换词性的意识,表达就不够地道。另外,英汉翻译有时需要补充动词,否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常用一连串的动词)。如He was a clever man;a pleasant companion;a careless student;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and a partiality for tavern.翻译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愉快的伴侣,一个粗心的学生;有陷入债务的倾向和对酒馆偏爱。显然不太符合中文表达。而翻译为: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风趣可是学习不用功,他老是东挪西借,又喜欢去酒店喝酒。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
(三)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文化迁移,即在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却遵循着母语的文化规约。文化正迁移就是指通过翻译或其他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使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实现其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增值和传播。文化正迁移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用,从而丰富语言,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进步。汉语中的“功夫(Kungfu),豆腐(tofu),旗袍(cheongsam)”等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词汇,不仅丰富了英语语言,而且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又如,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野心(ambition),礼貌(politeness),民主(democracy)等词语。
文化负迁移主要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而忽视第二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译文不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规约,严重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例如,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宗教对中西文化中都有影响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调查试卷中,不少同学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翻译成“An eye for an eye,and a tooth for a tooth.”表面上看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相似,实际上这两句话在文化层面上并不对等。这句话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如在《圣经·旧约·申命记》19篇中,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在《圣经·旧约》中,这句话指必须给犯罪者以相应的惩罚,主张正义。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无此义。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仅学习语言的知识和规则,而忽视文化的导入,就必然会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而阻碍接近地道英语的步伐。要避免文化上的母语负迁移,就必须加强对外语文化的了解,扩大知识面,跨越母语的文化局限去理解另一种文化,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在有一定英语知识素养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中,母语迁移的影响从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和规则的运用,到文化层面上的不对等都有迹可循,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先使用汉语思维。表明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译者在提高翻译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正负迁移现象,恰当利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巧妙运用翻译技巧克服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如通过加强语言训练,巩固语言知识,积累大量地道的英语表达,提高语言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由于母语迁移影响产生的错误,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使翻译水平得以提高。此外,译者除了需要掌握翻译方法、目标语的语言规则,还要通过学习了解语言文化,接受目标语文化的渗透和熏陶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
参考文献:
[1]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47-52.
[2]梁改萍,冯小钉.标记性及其在母语迁移中的作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6,(06):97-100.
[3]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4):44-52.
[4]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2003,(5).
[5]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2002,(04):62-66.
[6]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M].1996:219
[7]唐振华.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9]王晓军.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途径的新思考[N].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1).
[10]Zobl,H.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J].Language learning 1983,(33):293-313.
[11]Kellerman,E.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1977,(2):5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