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有效教学途径

2016-05-30 00:42覃晓芳
新课程·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比较阅读情怀

覃晓芳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增强思考,经历探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把握阅读材料的本质特征。有效地开展比较閱读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古典诗歌;比较阅读;意境;情怀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有意或无意地被狭隘地理解成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一篇课文常常被肢解成字、词、句、段的零碎内容来教学。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笔者在多年阅读教学特别是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深刻体味到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升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的确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思维过程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评析和鉴赏阅读思维的“基本功”。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比较阅读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以比较阅读领悟用语的精妙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大量遣词精当、意蕴丰富的句子。教学中空泛地跟学生说其“妙”处,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诗歌的语言多作比较,精思细品,使他们体会用词的精妙,领悟丰富的意蕴。

笔者在执教李清照《醉花阴》时,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诗词中使用“瘦”的句子,如《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点绛唇》的“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临江仙》的“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殢人娇》的“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几个“瘦”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联想,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新鲜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些诗句,调动他们的想象,体会不同的情景、人物不同的情绪及神态,从而对文中的“瘦”描写有感性的认识。学生慢慢感悟到作者用词之精妙,“瘦”在诗词中,不仅是状物写景所需,也是人物心理展示所需,虽以花喻人,却有绝妙魅力,读后令人无限伤怀凄婉,含蓄动人。在词人笔下,“瘦”具备着不可言传的魅力!可谓花瘦人瘦,怜花自怜,铁石心肠,也要为之所动。

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精妙中,品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让他们认识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比较阅读,就是用典型的语言材料去刺激他们,使之用心去感受言语里的丰富意蕴,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敏锐的语感,逐渐提高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以比较阅读感悟意境的优美

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在反复吟咏对比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歌意境之美,从而能更深入地感悟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笔者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放在一起,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列出两首词所描写的景,《念奴娇·赤壁怀古》:长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樯橹灰飞烟灭(虚景);《雨霖铃》: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认真地揣摩、赏析,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从而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经过一番反复诵读比较,学生能较快感受到两首词选择不同的意象营造出的截然不同的意境之美:苏轼的景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而柳永的景则是以典型的别离之景渲染出缠绵悱恻、凄清悲凉的意境。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感悟到不同风格诗歌的意境之美,更深入理解了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意境美是一种境界。可以说诗歌鉴赏过程中,只有置身诗境,品悟出其意境之美,方能真正品悟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妙。而比较阅读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以比较阅读感受情怀的芬芳

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往往是作者人生体验、生活积淀、生存智慧与理想追求等方面的结晶。因此,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捕捉其间蕴含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跃升到理性的高度,领悟作品里蕴含丰富的情思,感受情怀的芬芳。

本校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登高》时,将它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在对比中理解两首诗歌的风格——豪迈旷放、沉郁顿挫,感悟两位诗人的情怀。两者体裁一诗一词,执教者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苏轼的“我”显得更豪迈旷达,而杜甫的“我”显得更悲苦沉郁。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杜甫什么都想不开呢?教师就引导学生品味“艰难”“潦倒”两词。“艰难”“潦倒”两词表现出杜甫之悲是因己之悲,更是为国之悲。杜甫诗的“我”是大背景下的“我”,是一个大写的“我”。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也兼济天下。他的思想和行动秉承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为了“致君尧舜上”,为了天下苍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即使浪迹天涯,颠沛流离,即使百病缠身,穷困潦倒,社稷黎民的悲苦命运始终牵挂,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始终不变。

在对比中,学生领略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诗风,一则豪迈,一则沉郁;在对比中,学生更能走近诗人,感受他们别样的情怀。苏轼从苦难中走向豪迈超脱,杜甫毅然挑起民族的千斤悲愁!相似的苦难,成就别样的情怀。在对比中,学生更好地享受了古典诗词那沁人心脾的芬芳。

四、以比较阅读鉴赏手法的巧妙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不同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不同的艺术手法,感悟作者表达的巧妙,从而深刻理解艺术创造是如何带来丰富的美感的,以及如何去赏析文学作品的美。

外出教研时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用比较阅读方法执教的课,教学效果良好。他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选取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对比教学。他以“秋天”作为联系三首诗歌的切入点,首先让学生对三个作者选择的秋景进行比较,《山居秋暝》:皓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声声慢》:秋风、大雁、残菊、梧桐、秋雨……《天净沙·秋思》:夕阳点染下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九种景物。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写秋天,三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呢?然后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意境。在了解作者的不同背景、不同境遇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样写秋天,《山居秋暝》以其静谧恬淡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声声慢》以其萧索凄冷烘托难以言喻的亡国丧家之痛,《天净沙》以其萧条苍凉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对三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对我国古典诗歌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之精妙有了进一步的体味。

这节课教师在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比较阅读时很成功。他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经历在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对比,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提高了对古典诗歌常见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

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鉴别、去欣赏,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新知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当然,不同作品当中的比较点是非常多的。无论从何角度进行比较,关键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联系感悟,让学生利用“迁移效应”掌握阅读相关材料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诗歌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比较阅读,可以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周芷寰.以古典诗歌为例,浅谈阅读教学引导过程的有效实施[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7).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比较阅读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