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学生自治,是学生像公民一样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管理,并按照某种方式进行公共决策和组织学校管理的过程;而互助,则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通过互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任务,相互合作、帮扶克服困難。学生自治和互助,是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关键词:公共生活 学生自治 学校管理
1926年10月9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育红小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当时,陶行知先生看到学校“新民村”(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行组织的“双十庆祝大会”,欣然写下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盛赞当时育红小学在公民教育方面作出的可贵探索与尝试。时至今日,公共生活中学生自治与互助的实践研究已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理念、路径和方式的探索,学生公民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一、自治互助让管理工作彰显魅力
儿童生活,特别是儿童的学校生活中充斥着规则与自由的矛盾,而规则只有在儿童遵守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如何让儿童养成规则意识,更好地发挥规则的价值,在自治理念的关照下,唯有变规定为公约,引导学生自己来讨论制订各项校园生活规则,如班级公约、学习习惯公约等,让学生在“治己”中唤醒与培植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让学生得到成长的历练,享受成长的快乐。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应尽可能地放手,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我们探索建立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各层管理机构均实行轮换制、任期制;学生校服、校园吉祥物、学校礼物款式等都由学生设计并由他们共同协商确定;学校播音员、大型活动节目主持人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
还有哪些空间是应该还给学生的,还有哪些权利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在《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中,被陶行知赞为“看到的最好的图书馆”给人启发,因为这里的管理员都是学生。如今,学校特辟了“紫藤书社”,让学生有了图书自治的空间。学生们竞选社长、社员,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开展了环境布置、图书征集、借阅管理、书社宣传等工作,书社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学生管理中,不论是书社经理、校报编辑、学生论坛,还是班长、科代表、绿植护理员、“小小路队长”,每个孩子都在参与中锻炼提高着自我管理能力,这让孩子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做“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自治互助让学生活动尽现风采
在德育方面,还应从班级生活、学生自治组织、学校日常生活和大型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
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和生活中引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评价、民主协商等机制,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充分感受社会公民角色,引导承担责任,在自治行为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多个班级开展了“班级自治之‘说理教育实践与研究”, 研究者针对当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处于被管理的现状,引导学生提出班级问题议案,交由班级成立的学生代表团审议,审议通过后提请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表决与说理。还拟定了班级事务处理决议,对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言行进行了规约,重视了学生的说理实践。
在学生自治组织和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学校还侧重开展了“小红花”走班社团、“育红好声音”等少先队自治活动,研究学校自治组织机制的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治的主体;还依托日常生活和大型活动开展学生的自治与互助研究,主要研究抓手是“七彩的节日”“六大仪式”等大型活动,其中,五年级的上岗礼——小红帽志愿者体验活动,孩子们的身影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活跃,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公共生活管理中不断得到强化,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主参与体验活动中日渐养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老师们对于“自治”与“互助”概念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站在公民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高度上看,自治是学生自我生活的需要,全校学生以团体的方式立法、执法、司法,练习在学生团体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三、自治互助让课堂教学落地扎根
近两年来,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自治与互助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引领下,师生教与学的“自治与互助”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中课堂教学评价的重构是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一项创造性举措。
新的课堂评价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展开,其中的相关条款大都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行为,倡导课堂管理体现自治,学习活动体现自主,共同成长重在互助。课堂评价的条款中,重点考量的是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与深度,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最值得一提的是,评价表中有5条参考性的显性指标,它们是针对目前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并且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至少有一种学习方法与习惯得到强化性指导等。为了便于操作,新评价表采用了总体评价与突出优缺点勾选的方法,同时增加了备用选项——座次表,以备专项调研时使用……随着各学科研究的深入,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主动探究的多了,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多了,高效的课堂学习已悄然形成。
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开展学生自治与互助的实践研究,任重道远,但唯有坚守“自治”与“互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出“能组织、能团结、能为共同幸福从事共同活动之新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