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博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阅读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事实也证明,大量的阅读确实在语文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家长、老师们都唯恐落后、迫不及待地督促孩子们阅读、阅读、再阅读,孩子们也不负“众”望,‘埋头苦读。家长们见此情景,可谓是心花怒放、暗自高兴。然而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有几项问题,却是大家不容忽视的,在此特意提出和大家共同商讨。
一、 识字型阅读。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幼儿园大班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身上,这类孩子识字比较快,因此,识字量也很大,他们往往在入学前就能“读”一些不带拼音的书籍。然而,他们的“读”有时仅仅是“读字”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句子的意思,更不用说转化成头脑中的画面,或者更高层次的想象、感悟,所以他们的读,只是认识一些字形符号,并没有体会真正的阅读的乐趣。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能够理解文本中句子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能体会其中的情感,读者能随着阅读或悲或喜,也就是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识字型的阅读,长时间下去往往会泯灭孩子的阅读兴趣,扼杀他们对阅读的渴望。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家长一定要负起这个责任,开始要陪着孩子读书,因为这时的孩子往往读不多长时间就会转移他的注意力,家长此时不要硬把孩子拉过来,而是仍在专心致志地读,读的时候还要大肆渲染自己的感情,读到高兴、悲伤或愤怒的地方,家长一定要做出一些夸张的表情、动作,以引起孩子的注意。这时候孩子往往也会对此特感兴趣,此时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共同欣赏,想象让我们如此兴奋的内容。孩子在家长的提示下阅读、想象(甚至想象是模糊的)。慢慢的,孩子们也会有些和我们同样的感受,至少他們知道了阅读是一种有趣的活动。长此以往的“引诱”必定会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兴趣,学会真正的阅读。
二、 囫囵吞枣型阅读
这类孩子阅读速度快,读书量也很大,读完之后也能说出内容梗概。这样的孩子在一二年级是比较受老师、家长喜欢的学生。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大部分孩子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孩子的不足也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以前的阅读中只是囫囵吞枣的阅读,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并没有真正体会某个字、词、句的妙用,更别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故事情节的感悟,还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样的阅读也就没给他的写作带来多大的益处。因此,有很多家长就会不解地问:“我家孩子阅读量够大的,怎么写作老是上不去呢?”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说的,在遣词造句,优美语段,还有人物形象的理解,故事情节的感悟方面没有注意体会、揣摩,也就难有巧妙地模仿、提升,自然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针对这类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让孩子慢下来读,这里的“慢”并不是说让你磨磨蹭蹭,半天读一页,而是要“细”,也就是细细地去品读、体会。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你感兴趣的地方,我们应该慢慢读,细细品,反复体味,给好词佳句作上记号,积累下来,自己在某处有了一些相关的联想、想象,或有了很深的感触,赶快把它记下来,这就是灵感。灵感如果不及时捕捉住,他很快就会消失的,即使你事后再补上,那韵味也变了。
有些家长还会说:“我孩子读书就想快点知道故事结局,没办法让他慢下来。”这也好办,那就让他第一遍快速浏览故事情节,第二遍再细细品味字词句篇,最好让他再读第三遍,这时,他肯定还会有与前两次不同的感悟。
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阅读一定要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妙词佳句,积累一些名言俗语……积累多了,在以后的写作中才会有意无意的模仿、提高、升华。再者也要或多或少的写一些阅读时的感悟,可以是对字词句段、主人公、故事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等等。只要是和你阅读的内容相关都可以。小学高年级除了大量积累,一定要逐渐增加对字词句段篇的体会、揣摩,表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看法、感想,扩大读书面,增长自己的见识。
三、“看笑话型”阅读。
这类孩子的阅读很挑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书爱不释手,自己不喜欢的视而不见。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就爱看个“热闹”。特别是对那些搞笑类漫画类,看时哈哈一笑,看后几乎没有收获。
这些搞笑类图书就像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好吃但没大营养,而名家大作才是我们的正餐,是我们的精神主粮。因此,对于孩子所读的一些书籍,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也不能完全放手,在注重引导的同时,要注意主次不能颠倒。针对这些孩子,我们要引导他们由“零食”过渡到正常的“一日三餐”。这期间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可以像对第一种类型的孩子那样,慢慢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乐趣、优美及意境,然后再像对第二种孩子那样让他们学会积累,做读书笔记,这个过程应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孩子们在阅读中还出现了很多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希望老师家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症下药,然后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