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摘 要:由于我国在中职国际商务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培养的专业人才在适应市场需求时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使得该学科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探究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的影响,分析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向企业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
关键词:中职 国际商务专业 教学改革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工厂贸易、生产企业直接出口以及外贸型乡镇企业等新的对外贸易方式。在对外贸易涉及的货物贸易、陆运海运代理、进出口手续办理、订单管理等岗位上对中职国际商务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激励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就业人才与岗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多数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即便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这一专业陷入难以就业的危机。因此对于中专院校来说,针对岗位需求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现状做出改革,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迫切的用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课程模式
受学科本位影响,国内大多数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授课模式都采用传统三段模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程递进的结构,使得这一专业与现实中的工作岗位知识严重脱节,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这种缺陷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在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在这种学科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提前熟悉就业岗位需要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
2.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适应
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在三段教学模式下,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越深入,对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越脱节。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学生记忆理解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学习没有针对性,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变弱。
3.对学生的评估不完善
学生毕业时的主要评估指标是各个学科是否及格,而对学生是否拥有就业岗位的资格证书并不予以考察;而即便对及格的要求也仅仅是对最终分数的要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单纯地由教师评定,而鲜有学生互评、团队互评;对学生的任职能力考核的缺失等。由于评估方式的不完善造成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间接影响学生就业。
4.新型课程模式普及困难
面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研究出将职业仿真教学应用到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中。课堂上模拟出真实环境,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然而这种模拟环境需要电脑以及科技手段,配备相应的实验训练室,成本较高,因此造成了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普及困难。
5.教学主体本末倒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身教学计划为主,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将实训课程全都堆积到最后的课时来统一实训。这样的课时安排虽然方便了老师,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立即运用到实训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就业作为风向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从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评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以入职能力为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由此可以确定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大方向:舍弃传统三段模式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就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对就业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著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任职的具体需求是教学任务的逻辑起点。推而广之,对专业知识糅合时应关注两点:一是理清课本知识与任职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关系,使学生能明确将所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机结合;二是为学生建立一种任务观念,将任职岗位的任务指标作为学习知识的核心。具体可以从如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
专业培养应当与职业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是职业培养的基础,职业培养是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确保职业目标设置的准确性,中职学校应当联合企业的骨干员工,对企业工作的流程及企业中员工任务的设置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应邀请企业骨干员工同一线教师、教研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任务设置办法,确保制定的教学课程能够在完成企业用人标准的同时,不脱离中职教育的教学实际,还应当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
2.课程设置应当符合科学规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学培养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体系建设、行业技能习得、知识与素质拓展训练三个模块。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具体情况,第一阶段除学习商务贸易知识外,应当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行业技能习得阶段,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可拓展的领域较多,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业技能也较为广泛。此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避免对学生进行限制。例如,学生既可以根据商务行业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也可以根据物流领域考取物流员,还可以向营销方向发展,考取中级营销员的证书。正是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丰富性,知识与素质拓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够基本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课程的选择和进修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模拟对外贸易、进出口、运输等多个过程,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所了解。此外,校方也可与一些企业、港口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提前对工作岗位建立认同感。
4.改进新型课程模式
新课程模式的出现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成本高昂使新型模式不可能很快普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型课程模式加以改进。以保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前提,创造课程模式的条件。例如,可以将上课教室设计成多功能教室,既节约学校配备新教室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教室进行实训,而不必到专门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5.回归教育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譬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训角色,而老师则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适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再经过学生的讨论后做出正确的调整。这样让学生自己设定实训方案再由老师来进行指导,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训能力,又使教育主体重新回归到学生的身上。
三、小结
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不可一蹴而就。由于此专业的教学一直处在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对于此方面的改革应当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切忌急躁。目前,国内一线教师及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对此领域的教学课程设置已有相当程度的关注。可以预见,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将会在未来更多地向职业化教育靠拢,更加注重课程培养的结果,有着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将为国内外各个岗位培养并输送更多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瑾.从岗位需求分析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考试周刊,2013(76)
[2]吕玉花,孟素芬.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