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人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听众互动

2016-05-30 06:04迟慧广刘旻
中国广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意媒体融合互动

迟慧广 刘旻

【摘要】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集体创作的节目《邓丽君和我》(Teresa Teng and I)获得亚太地区广播联盟(ABU,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以下简称亚广联) 2015年广播互动节目奖(Interactive Programme)。本文从创意、策划、实施、采写、剪辑、制作成品全方位回顾创作过程,提出广播人不仅要运用新媒体投放节目(产品),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与听众(用户)进行互动,以丰富的节目内容,提升并放大广播对听众(用户)的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 互动 创意 选题 互联网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邓丽君和我》(Teresa Teng and I)通过全球邓丽君粉丝的讲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展示了这位流行歌后的人生轨迹,以及她与那些认识她、了解她、喜爱她的人们的故事。节目时长60分钟,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简称国际电台)英语环球广播杂志类节目《脉动中国》、英闻天下网站,以及微博、微信、荔枝FM等新媒体平台播出。

这个节目能够获得国际大奖,主要是因为创意和选题,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手段的融合运用。

一、奠定基础的预热阶段(“Warming Up”)

2015年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20周年祭。在4月份的报道策划选题会上,《脉动中国》栏目组决定做一个特别策划。于是,国际电台英语广播下属的几个平台,包括广播、网络和新媒体平台都联动起来,有针对性地制作和发布了一系列纪念节目和板块。其中的核心作业是一个叫做《邓丽君:偶像们的偶像》的广播报道,这个节目使用了混音衔接的技巧,把当今华语娱乐圈有影响力的偶像们,包括刘德华、王菲、周杰伦、费玉清、郑秀文、那英、孙燕姿、林宥嘉、章子怡、莫文蔚和陶喆等翻唱邓丽君歌曲或者向女神致敬的作品,与邓丽君的原唱拼接在一起,并配上他们在各种场合对邓丽君的赞美和怀念,充分显示了邓丽君在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该报道在《脉动中国》栏目中播放,并在网站上配图刊发。同时,以这个音频报道为基础,我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起了系列全球征集令——《邓小姐,今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我有时光机,我会对她说》等微信和微博产品,号召邓丽君的粉丝以“邓丽君和我”为主题,分享自己跟这位流行歌后的故事。

这一系列前期预热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馈: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菲律宾、泰国、日本、美国),年龄跨度从13岁到82岁,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语音信箱、电话连线、电子邮件、贴吧和网页留言,还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和荔枝FM等来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还用了另一种最简单明了的办法向偶像致敬:唱她的歌。

二、感动引发的决定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策划到此就可以被总结为“收到甚至大大超过预期效果”而顺利结束了。但这次不一样,邓丽君全球粉丝的反馈太热情、太让人感动!那一则则“辛酸往事”和“心中的梦”其实记录了几代人的成长和整个华人社会的变迁,我们觉得如果让它们就这样仅仅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电脑硬盘里,简直是一种浪费。于是,我们决定整合这些反馈,把他们有机地串联拼接在一起,拼出一幅跨越时代的社会大图画。

三、对互动的思考

到此,进行真正意义的互动(Interaction)之前的基础工作告一段落。这个“前互动阶段”,即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从业人员最驾轻就熟的日常工作——做节目(做产品),播放(投放)出去。

“做产品”和“投放”这种词汇,很有新媒体的感觉。但如果仅仅是让节目“投放出去”,其实只是在一个或一堆所谓的新媒体平台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时至今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实现方便快捷的双向交流(Two Way Communication)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技术支持。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手段,实践双向交流,最终实现多形式的互动。

互动是一个意思非常明确但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词汇。在生物学、化学、医药学、传播学、计算机学科、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和传媒艺术等学科中,它都有自己的定义。

字面理解,互动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较早地阐述了互动的概念,以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行为的过程。

回到我们的节目,其实我们节目从收集反馈到最终完成,非常像是一幅拼图的制作过程。在各种平台上的一例例的个体间的互动,即编辑记者与某位受众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小块的拼图,我们把这些小片段汇集并一块块拼凑起来,最终组成了我们的这个互动节目。

四、制作“拼图”的“烧脑”阶段——寻找并确定总体思路

对一个节目组来说,能收到受众热情的反馈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真正面对着100多页A4纸上5万多字的反馈汇总资料,这种欣喜就渐渐凝固了下来,“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句网络金句就是当时的最好写照。

但是把这些反馈通读几遍之后发现,其实这些碎片信息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非常高,而且其中的规律也不难寻找:一是大家都在赞美邓丽君人美歌甜教养好,聪明努力还谦虚;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迷分享的故事,与邓丽君的生命轨迹和事业发展轨迹的吻合度很高;三是歌迷们都非常乐于和善于用她的歌来演绎自己的心声。

这些内容也都指向两个问题:邓丽君是谁?她何以成为传奇?以及主要包括两种人生故事——邓丽君的和我们歌迷的。

其中邓丽君的人生故事包括她的事业、性格和美妙的歌曲;而歌迷的故事则包含了年长者的缅怀和少年人的欣赏。对已经把她的歌声与自己的人生紧密纠缠的那一代人,缅怀是一种本能,他们反复追忆的,其实是有着邓丽君歌声陪伴的自己的人生。而那些在丰富多元的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这个已经符号化了的传奇,情感的建立却需要从真正的理解开始。

于是,经过细致的整理、汇总、分析、总结,《邓丽君和我》的总体思路被确定了下来。

五、第二轮互动:有的放矢

紧接着,新的一轮互动随即展开。我们挑选出一些精品反馈信息,与这些粉丝再次取得了联系,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再次采访,收集到了更为深入和感人的故事。

此外,我们还在第二轮采访中邀请采访对象唱一首他们最喜欢的邓丽君的歌,并号召听众通过微信和语音信箱唱他们最喜欢的邓丽君的歌。最后我们收集到《千言万语》《月亮代表我的心》《云河》《甜蜜蜜》《夜色》《小城故事》《故乡》《漫步人生路》《空港》《美酒加咖啡》《我只在乎你》等。

六、决定成败的最后环节——节目设计

在这两轮互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想让全球听众同唱一首歌作为节目的结尾。这样,可以让全球粉丝通过我们的广播平台来一次大联欢。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但通过与我们的互动,还有我们的再加工,达到了在电波中神交的效果。

自然,这首歌就是在互动中被最多粉丝演绎的《我只在乎你》。2010年,邓丽君基金会开展了“我最喜欢的邓丽君歌曲”的调查,《我只在乎你》成为第二受欢迎的歌。邓丽君自己也曾说过,在她数千首歌中,最喜欢的也是这首歌。

歌迷大联唱加上邓丽君温柔婉转的原唱,这个结尾把一个长达60分钟的节目推上了高潮。

设计完了最闪亮的结尾,当然要再来一个与之相配的开头。《邓丽君和我》的创意者、节目总监关娟娟的建议可谓神来之笔:用20年前各大媒体对邓丽君死讯的报道作开头。于是,一个混合叠加着当时两岸三地汉语以及日本的日语新闻报道画外音的音响组合,完美地开启了本期节目。

前面提到过,歌迷们分享的故事和邓丽君的事业发展、人生轨迹吻合度很高。所以,以这些歌曲为背景,穿插着邓丽君在相应阶段的人生境遇、歌迷分享的邓丽君的故事和歌迷自己的故事,配合歌迷们的演唱和邓丽君的原唱,就成为了节目的主体部分。

七、广播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以达到彼此心灵的沟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广播同行李婷婷对这个节目写下了这样一段评价:

广播与网络如何更有机地融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比较常见的模式就是广播节目音频放上网,但如何才能让二者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1+1>2的效果,《邓丽君和我》给了我一些启发:原来网络不仅可以作为广播的PC载体,也可以在前期、中期、后期、再创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效。在广播节目制作之前,网络可以是搜集器,是广播节目灵感与素材的资源库。广播节目可以提前向网络抛出问题,激发网民的话语潮,甚至引发讨论,节目制作时可以从中整理出思路与方向,也迎合受众市场,对有效提高节目的收听率与互动性有显著效果。

广播节目制作与播出后,如何将声音产品再包装、投放一次,如何与网络融合甚至加工成新的产品,将广播天生的易碎品缺陷剜掉,包装后使之以视频、FLASH、有声漫画等多样形式表现出来呈现于网络,让网民再欣赏一次,让作品再吸一次粉丝,这点值得广播工作者与网络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

从这期互动节目的整个制作和播出(投放)过程中,我们发现,好的互动节目也可以并不拘泥于现场直播这个设定。互动不仅仅是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产生,甚至还有涟漪效应,在节目播出之后的数天,由于新媒体上的展示,互动仍然在继续。这就是互动节目最终的目的:连接受众与节目,在不同时空不同时间段互动。而且通过互动达到互相的交流,产生共鸣。事实证明,《邓丽君和我》不仅仅在节目播放中让听者产生了共鸣,也在制作过程中与许多受众产生了共鸣,而他们很多人还因为这个节目互相结识,甚至成了朋友。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交媒体发展迅猛,互动已经成为做好包括广播节目在内的所有媒体产品的必要手段。《邓丽君和我》这个节目通过多次的新媒体互动,收到了非常好的与受众交流的效果。通过全媒体手段,邓丽君的全球粉丝的心连在了一起,让人们重温了邓丽君时代的氛围,也让人们可以再次回顾历史、了解中国。

都说对外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邓丽君和我》这个节目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创意媒体融合互动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浅谈运动品牌标识的设计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