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春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让学生感受意境、揣摩主题、把握节奏,是教授本诗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笔者给《雨巷》的教学定位是:反复吟诵,并利用多媒体适时地呈现相关资料,进行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其意境、情感和主题。
教学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深情导入,将学生带进诗境中。笔者先讲述自己在丽江的早晨,雨中漫步在街道的感受,现代的商业文明带来了繁荣,但冲走了古丽江的静谧与安宁。感受那特有的美丽和气息,心中却有着丝丝的惆怅。接着深情地背诵着林然的《雨中丽江》,用诵读将学生带入到诗境中。接着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默读诗歌,细细地体味诗歌的情感。默读一遍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划分停顿、重音;画出课文的生字词,确定读音。
第二步,学生诵读,教师点拨示范,共同点评。笔者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诵读。共有四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读,他们读得都很深情,特别让笔者感动的是一名学生在读“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时,语调很轻,就像梦境一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诗境中。读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四名学生的诵读,说出好与不好的所在,如果是自己读该如何读。开始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为了启发学生,笔者先示范点评:那位同学读“梦一般的”一句非常好,体味得很深,但在读最后一段时依然用那种语调,明显就不太准确了,当姑娘走尽雨巷后,诗人有怅惘,有彷徨,声音应有些凝重,有些失望,但又不是完全的低沉,诗人还是心怀希望的。笔者范读了一段让学生感受。这时不少学生心有所悟,开始积极评价前面学生的诵读了。有的说“撑着油纸伞”中的“撑”应沉重,“着”应拉长一点,这样才能有那种感觉;有的说“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中“颜色”轻一点,“芬芳”重一点,“忧愁”更重一些,长一些,这样层次分明,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有的说“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两句,后一句必须重、长,才能突出诗人自己彳亍时的“冷漠、凄清、惆怅”。最让笔者振奋的是一名学生指出笔者刚才读的问题,笔者欣然接受。这时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了。
第三步,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笔者先用多媒体呈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作者对江南小巷的记忆,作者少年时常走的杭州大塔儿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在松江的遭遇。这一部分讲得较快,因为学生预习过。接着用多媒体一边放音乐《小城故事》,一边展示小巷的图片。其中有笔者在江南拍摄的小巷,西递、宏村、绩溪、杭州,还有笔者在电脑上搜索的江南的雨巷。这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在那样的特定心情下,走在那样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体味、品读。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在停顿、断句、语音轻重的把握上明显比前面的好。
第四步,还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这一次笔者配上音乐,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一名男生站起来诵读,有男低音的感觉,读得非常有感觉,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境。接着笔者让学生讨论“姑娘”的寓意。在讨论“姑娘”的寓意时,有好几名学生查了资料,说“姑娘”可指诗人自己,就是一般的姑娘,诗人的理想,等等。笔者没做任何评价,只要他们感觉是并能说出道理就行,因为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一种感觉,一种瞬间的心灵体验,读者的理解就是一种再创造。
最后,再次配乐自由诵读课文,笔者明显感觉学生体验得比较深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语文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吟咏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但是如何创造情境?如何让学生悟?学生通过怎样的诵读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诵读、理解、体味,是学生的心理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学生的体验毕竟浅显,教师重在引导,由浅入深,从情景的创设到语意的阐释,再到共同的探讨,教师只是一个领路者,在和谐的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去发挥。必要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去理解,诵读,甚至进行比赛。这样诗境如在学生心中,诗情在学生的诵读声中完全展现。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站在一个高度,能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角度去概括。学生的理解、体悟,毕竟是感性的,缺乏高度,难以形成技能。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带领学生去概括、归纳,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适时地实现能力的迁移,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歌。境生心田,情寓声际,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