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6-05-30 05:30王庆月郭莹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王庆月 郭莹

作者简介:王庆月(1978.05-),女,汉族,湖北仙桃人,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人机交互及虚拟现实。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宁夏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探索实践,并初步取得成效。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81-01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计算机专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然后却出现了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局面,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主要原因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范围宽泛,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与产业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素养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全面贯彻学校发展规划及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传统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对IT人才需求,积极培育和凝练计算机专业方向,采用2+1+1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合作、2+2对口支援、双校园计划资源调整专业培养结构,实施我院计算机重点学科建设,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加大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近几年的生源结构及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结合社会IT人才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确定为软件技术和游戏开发两个培养方向。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缩小在校培养与企业所需的差距,采用2+1+1的培养模式,将本科四年学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周期为2年,完成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二阶段,周期为1年,根据行业需求、学生专业兴趣、职业趋向分方向模块强化培养,进行模块方向上的专业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第三阶段,周期为1年,学生可通过学院推荐及自主选择的方式全部进入IT企业参与项目实施,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开展2+2对口支援、双校园计划

根据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我校成为东北大学对口支援的受援学校,近几年来,东北大学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给予我校很大的帮助。开展校内外2+2对口支援建设工作,东北大学定期派专业教师在我校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和学科前沿讲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在大二下学期选拔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送到东北大学插班学习,为学生的考研、就业等提供更多的机会。我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让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有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

四、课程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组织的连贯性,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课程群。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培养方向为软件技术和游戏开发,设有软件设计基础、软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游戏开发、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网络技术七个课程群。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共同制订课程群教学大纲,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和优化。以“软件技术课程群”为例,课程群教学大纲中的“图书管理系统”实例,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将数据库设计好,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分别开发基于C/S模式和B/S模式的图书管理系统。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在实际开发应用中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及时掌握行业知识及技能,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逐步缩小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就业零距离。

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扎实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保障,现代的大学生应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其在工作岗位中得到长足发展。我院积极探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方法途径,组建了大学生创新社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团队,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大赛,以竞赛带动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发展;鼓要求双证毕业,学生要取得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行业资格证书,以考促学;励学生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学以致用;发表科技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创业训练等方式,以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专业引导与职业定位培养

利用合作企业技术资源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聘请企业IT工程师为客座教授或专业建设顾问,结合企业需求、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给予指导,并进行专业教学或前沿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IT企业的技术需求,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充分利用优秀的毕业生资源,通过学长引导的方式让在校大学生明确岗位需求,及时获悉新技术信息,帮助在校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七、结束语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改革以来,学生实践水平加强,综合能力提升,就业层次显著提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校企合作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所接受的实习生有限,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散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信息技术发展迅速,IT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致使学校的专业培养始终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课题。

(作者单位: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宁夏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宁教高[2012]348号)

参考文献:

[1]张峰,刘黎.面向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2): 62-64.

[2]魏红,冯国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信息技术, 2011(6):60-61.

[3]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13):6-9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