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情境教学既非现代品,也算不得舶来品。孔子曾带领诸弟子在泗水河边“谈水论道”,苏格拉底曾用“眼前的麦穗”向弟子们施教喻理。南北朝刘勰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元素,能为情境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活动,无论对于课程教学还是学生发展来说,都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
一、 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与运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正是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黄金时期。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的问题情境教学,可以起到启迪和牵引思维力的功用。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有教师精心安排如下: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鄙”字,并让学生讨论它的意思;待学生弄清楚后,接着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远谋”一词,再让学生说说词义;在这之后,教师再次写下“谁”字,然后分别用箭头指向“鄙”和“远谋”,并在箭头上打出了两个问号。起初学生感觉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弄清悬念后,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迅速地投入到文本研读和合作探讨之中,而且很快地寻得了谁“鄙”谁“远谋”的正确答案。前述情境教学中教师很少讲授,却在问题设置中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既充满生机又效果显著。
二、 科技情境的有效创设与运用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初中生缺乏对美的多元性的认识,缺乏发现美的“眼”力,他们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四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元素难以充分挖掘、把握、感悟和享受。自多媒体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以先进独特、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撑。就语文学科而言,它也不失为引导学生发掘诸美的“电子法眼”。比如《济南的冬天》,文本紧紧抓住“温晴”特点,把山、水、城、人与“温晴”天气融合成一幅独特暖人的济南冬景图。如果仅凭文本语言、教师描述和教学用图,要想让学生真正读透其意、读懂其情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鉴于此,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演示“阳光下山景图”、“ 薄雪后山景图”和“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尽情地欣赏、体会与感悟,效果又何止“美妙”二字可言。
三、 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与运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旦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终将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融合起来,既可丰富课程内容,拓展生活视野,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体验感悟,为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如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些什么、玩些什么。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大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然后在感受端午节习俗和氛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如此而为,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理解课文,较好地抓住中心,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很有创见的设想。此外,我们还可把班级布置成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温馨家园。如开设“时事园地”、“环保家园”等;再如随季节而异分别布置“春色满园”、“夏日荷柳”、“秋色思语”、“冬日雪苑”等。
四、 活动情境的有效创设与运用
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情境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理念,而且能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感实践,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如教学《孔乙己》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相互讨论,待大家基本熟悉文本内容之后,激励他们自制道具,并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分别扮演孔乙己和店小二等人物。通过人物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可让学生在自主性实践活动中感受真切、体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晏子使楚》、《窗》等阅读类文本,都适合让学生以课本剧等形式开展活动类情境学习。学生们从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当然,语文教学情境的形式类型和创设手段并非只是上面几种,这里只是以点带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从中受益,并在创设与运用中推动情境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初级中学 (2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