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在文学上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文学处于一种高势地位,而日本处于弱势,因此,日本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吸收中国文学的特点,加以改造,从而促进文学的“日本化”。《源氏物语》、《太平记》就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并且以本民族固有的世界观、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在彼此并存与融合的过程中促其变形变质。
【关键词】:明治之前;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影响
日本文学如果以《古事记》《万叶集》等书面文学为代表,其出现是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在此期间,中国文学正处于唐代极其繁荣昌盛的时代。因此,中国文学上获得的成果与经验,是日本古代文学实行自身发展的主要材料。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每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以及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文学样式的相互联系中,几乎都与中国文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源氏物语》和《太平记》为例,探讨明治之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一、《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的联系
《源氏物语》,是11世纪初问世的一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紫式部以平安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部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及平安朝贵族的荣华与衰落的历史画卷。《源氏物语》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从宏观来说,不仅活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借用《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把它们结合在故事情节之中,而且首先接受了中国的儒佛文学思想的渗透,并以日本本上的文化思想作为根基加以吸收、消化与融合,从而创造了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
《源氏物语》广泛活用了《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文选》6等古典中的史实和典故,引用了它们的原文。将《白氏文集》、《诗经》、《游仙窟》等二十余种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融贯其中。据统计,《源氏物语》引用了中国典籍的史实,典故、成语共185处,涉及典籍20余种。[1]如在第34回(下)《新叶续》中,作者在描写射箭比赛时,就以“百步穿柳叶”来形容射箭能手。此典出自于《史记,周本纪》。
根据日本学者丸山清子的统计,小说中涉及白居易诗47篇,引用次数106次,并在文学观念、作品结构等方面接受《白氏文集》的影响。[ 2]紫氏部在创作中善于借用《长恨歌》的艺术形象、典故来描写人物的爱情悲剧,有时直接引用诗句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在《源氏物语》中,无论写到桐壶帝丧失更衣,还是源氏丧失最宠爱的紫姬,他们感伤得不堪孤眠时,紫式部都直接将《长恨歌》描写唐明皇丧失杨贵妃时的感伤情感,移入自己塑造的人物的心灵世界。最明显的一例是,《长恨歌》中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夭”这样一句,来形容唐明皇思念杨贵妃,从黄昏到黎明,残灯空殿,忧思无诉,挑灯听鼓,倍感夜长,实难成眠。作者用这短短的一句,便将主人公内心深处荡漾的感伤情调,细致入微地写了出来。
从《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不难看出中日文学交流渊源流长的、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又可以看到日本文学从日本土著思想汲取自己的营养,创造了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
二、中国文学对日本军记文学的影响——以《太平记》为中心
《太平記》的创作手法接受了《史记》的诸多影响。《史记》的人物传记及其体裁一般被称为“纪传体”。纪传体同中国小说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对于其特质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记》以后,“传”或“记”基本成为小说的标识,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到清朝末期的批判小说以《××传》或《××记》为书名的小说不胜枚举。受其影响以《× × 伝》或《× × 記》为名的日本古典小说也为数众多。
《史记》对《太平记》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叙事方式的继承;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之后,毫无例外地对其人物之善恶、事件之性质加以评判。军记文学本身就是具有深刻批判性的文体,这一点不仅仅在如『太平記』的序章部分及第三十五卷『北野通夜物語』等部分极为鲜明地体现出来,而且在各章节的叙述结束后对所叙述内容的相关评判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评判即有作者以第三者身份亲自登场参与的,也有借作品人物之口或引证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其实这种叙事方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其发轫则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的人物传记的结束部分大多都会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述。关于历史评判,《左传》以“君子曰”的形式开其先河,但将其评判部分全部移至篇末并以篇章为单位来展开的还是从司马迁开始。这种叙事方式为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众多的小说都会以评述作为其章节的结局,其中特别是唐代的纪传体小说模仿《史记》,在叙述事件的结束部分几乎毫无例外地要逐一加以点评。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特征,刘开荣先生在《唐代小说研究》一书中指出这种叙事方式“在世界小说界都是罕见的”。但是这种“在世界小说界都是罕见的”叙事方式却在『太平記』中全面地加以继承。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之后,毫无例外地对其人物之善恶、事件之性质加以评判。如在『太平記』开宗第一卷部分描写北条高时的暴虐及其政治的昏乱之后以:衛の懿公が鶴を乗せし楽しみ早尽き、秦の李斯が犬を牽きし恨み今に来たりなんとす。見る人眉をひそめ、聴く人唇をひるがえす。对其进行批判,同时以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将后醍醐天皇作为圣君明主的典型:誠に天に受ける聖主、地に奉ぜる明君なりと、その徳を称じ、その化に誇らぬ者はなかりけり。来加以颂扬,紧接其后在介绍后醍醐天皇的种种善政之后又矛头一转:誠に理政安民の政、もし機巧についてこれを見れば、命世亜聖の才とも稱じつべし。ただ恨むらくは、斉桓覇を行ひ、楚人弓を遺れしに、叡慮少しき似たる事を。これすなはち草創は一天をあはすといへども、守文は三載を超えざるゆゑんなり。开始对其执政方略加以质疑,直面政局,忧患天下。这种批判在其之后的各卷中也随处可见。
第二,有关人物的描写有特定的模式。同中国的古典小说一样,在日本军记文学有关人物的描写中也可发现其所具有的特定的模式。譬大凡重要人物的登场,首先要简单地通报其姓名、故里、家族及性格等。这种人物描写方式溯其源头也在于《史记》。在《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开头部分大致是从人物的介绍开始。如在《高祖本纪》中有关汉高祖的描写首先从:高祖、沛豊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温……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这样的描写开始。这种方法不仅为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在日本的军记小说中主要人物初次登场时一般也要按照姓名、故里、家族及性格等程序来对其加以介绍。在《太平記》中北条高时、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等作品的主要人物登场时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从上述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 明治维新之前,由于中国文学处于高势,日本文学模仿、吸收、融合中国文学的创作特点、技巧以及创作思想,并且以本民族固有的世界观、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在彼此并存与融合的过程中促其变形变质,即促其“日本化”。
注释:
[1]王玲.《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亲缘关系.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五期.
[2]叶渭渠,唐月梅.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日语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光泽,《日本文学史》[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2]高汉文,《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3]严绍,《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中华书局湖南文艺出版社
[4]邱鸣,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