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

2016-05-30 21:20薛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0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实践育人创新创业

薛莲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有很大的创新和改革,逐渐迈入国际公认的大众提升的阶段。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能够为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创新性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变,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62-02

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点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这源自于美国,之后遍及各个国家,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满足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保证教学质量,缓解压力。

一、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内涵与特点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对于创新教育的定义,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国际教科局的定义为,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以此作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性质在教育上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要能够将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定义趋于一致。伴随着教育的推行,创新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能仅仅将创新教育作为源头,并让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这样无法保证大学生可以进行反思,也无法有正面的影响[1]。而创业能力对我们而言则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对未来有相当准确的目标能力;对所创的事业的专业能力;对外界那些潜在存在的商机的敏锐察觉能力;对所用的相似产品的顾客以及潜在客户的营销能力;对自我和对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对自己所创造的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社会各界人士的社交能力等。

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用人单位在雇人的时候,不仅仅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还需要在技术、社交上有所提升。创业教育需要让教育者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不断开辟出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可以不断探索,这才是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创新教育不仅仅强调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还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尤其是自我创业意识的增强,确保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2]。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的实践和操作技能,创造出更多的有价值感的时间,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建出力。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创业和创新作为导向,可以进一步开发教学模式和相关的理念,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对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进行研发,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能够不断探求,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创新设计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能够跳出课本,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要被课堂的教学所限制。

二、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1.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原则。发展创新创业体系将对民族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培养社会进步,并保证推动力量。结合我国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可以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原则和思路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设计。(1)与传统教育体系相结合。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需要和传统教育体系相结合,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教育,通常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还有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能够真正在社会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这两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和独立,而且能够在办学以及教学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特色,让教育和社会系统变得更加独立。传统教育中有一些理论比较零散和简短,那么就需要采取一些比较独立的对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之后的发展指明思路。(2)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一定要创新,这也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要不断富强,这就需要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传统的大学生更在乎自由,而研究性的大学对科学研究更加注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一个更加注重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创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另一个则对大学生的实干精神更加注重。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理念,并不断进行开拓,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更多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才得到重视,进一步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调研。作为一个大众化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批判性的思维。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不断创新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系统。(3)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高等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通过实践,培养出更高级的人才,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能够有教育的载体。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不能作为临时的活动,要和高校一样,对专业有更高的一致性。研究性的大学更注重学术研究,但是在体系设计上也有所侧重,首先,高校的地理位置决定学校的社会环境会不同,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条件也会不同,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就业指导时,会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专业和需求的设定上,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专业队教育的目标进行设定,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对创新创业的层次进行定位。

2.创新创业体系的设计思路。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学科发展的简单问题,还会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行为的综合教育问题。大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保证在教育和扶持两个基本层面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具有较为远大的就业意识,将“创新”作为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并不断确定全新的培养目标,可以不断融入办学宗旨中,维持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育人载体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性知识培养,还需要在积极进取以及创新性方面有所进步。可以研发一些创新性的措施鼓励学生进步,例如研发创新创业机制,给有创业欲望的学生予以帮助,如果他们成功,给予肯定,不成功则要进行鼓励,能够将创新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是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在毕业之后能够发愤图强,能够不断进步,可以培养自身的发展技能。

三、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路径

1.打造创业模拟实训载体,培育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与技能。高校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可以打造创业模拟实训载体,主要致力于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技能进行培训,并为正式的运营做好充足的准备。主要包括:第一,丰富创业竞赛活动,主要针对模拟创业进行竞赛,各个高校都以全国性的竞赛为龙头,能够不断进行科研立项,并结合创新人才学院进行模拟,实现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教学;第二,模拟实训机构,设置训练板块,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并根据已经有创新项目的大学生增强创业体验的环节,依托高校的行业特点,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项目进行学习、建设,在实训机会中,能够有更多的进步。需要开展培训班,大学生能够定期并固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对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2.打造创业项目实验载体,选择大学生创业实践优质项目。通过全方位的筛选,可以对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项目,通过学校辅导员的动员,能够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进行推荐,选择和自己优势相当的项目进行创新。对于一些有风险的项目,高校可以携手风险管理专家进行预判,对创新进行构思,以专业学科进行背景依托,完成更加有竞争力的项目。高校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硬件资源保障,能够独立设置办公室,为大学生配备基本设备,可以探索更多的创业项目。

3.打造创业企业孵化载体,扶持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高校通过对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创建大学生的孵化基地,让更加专业的创业实践团队记性合理规划和运营,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需要得到合理化的管理。组建大学生一体化服务,能够全面开展服务,对项目管理有所提升,不断拓展服务的内涵,可以提供相关的政策,并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公布。如果高校有较好的条件,还可以创建咨询室,开展实践性的服务,这样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创业保证对策进行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通过向社会进行筹资,结合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研成果的发展。针对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对科研成果进行转换,开放实验室的资源,为创新性的项目技术提供帮助,切实保证竞争力,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载体还在起步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帮助并落实到更多的学生,实现创业。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将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提升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创业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

参考文献:

[1]何维芳.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2]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1).

[3]张毅,石玉,李兴桃,王军娥,侯雷平.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实践育人创新创业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