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摘 要] 目前来看,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进行深化是各个高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信息化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对这种情况,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计算机教学的改革重点,充分研究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复式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关 键 词] 计算机教育;复式分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58-01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教学的意义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各所高等技术学校,都把建设院校的工作重心向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需要,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各个高等技术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水平,面对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地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就目前来看,在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中存在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专业性对计算机水平要求有差异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高等技术学校开始实施复式分层的计算机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计算机知识进一步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计算机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法在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来看,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法在教学中应用,划分层次主要依据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这种划分层次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步入高等职业学校之前所受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不相同,有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讲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多。而有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学生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的学校虽然讲授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但是只讲授了一点片面的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采用这种分层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智力水平和计算机的学习能力。这种划分方式会使很多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并且,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有一些困难,使得我国对复式分层教学方式运用的现状并不乐观。
三、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法在教学中的完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层次
合理地划分层次是搞好复式分层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很多学校划分层次都是在刚刚开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个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测试,按照这个摸底的成绩来划分层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层次划分的比例恰当,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層次的划分,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划分层次,可以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环节中实施分层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和授课以及评价分层,在备课和授课的时候采用分层的方式,使得老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能力的差距,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程度的知识,并制订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也有利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从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巩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评价中的分层是指,学生是否能很好完成老师指定的学习目标,并对完成的效果进行分层,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对老师指定目标完成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进行静态管理
根据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对计算机学习能力进行第一次的划分层次后,形成的一个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当C组的同学,通过努力学习之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他调到B组甚至是A组。这种对学生层次划分的动态管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我们对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想要更好地应用复式分层法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层次、在教学环节中实施分层以及对学生进行静态管理。
参考文献:
何福贵,张梅.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职业软能力培养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