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阳
摘 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效益不高,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让这些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相关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文中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调研结果,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问题引导式的设置课程方法;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实践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3-0340-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服务一线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准确,趋同于学科发展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在追求高水平、高规格的办学理念下地方高校的办学效益不高,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三部委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青年就业得到了更好保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也区别于传统教学型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适合当下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劳动者。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要打破以往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学有所用,为社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欧洲国家有丰富的教学实例,转型院校应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明确定位与发展方向,加快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的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开拓创新,解决目前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问题。
1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學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手段。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育模式。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专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
1.1 课程设置体系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遵循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专业的课程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基本大同小异。各类专业评估也基本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教育也普遍被认为是最能让学生构建完整专业知识储备的方法。但实践表明,学科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取决于教师授课能力,这种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属于学习者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衔接及其关联性,难以激发探究式的学习热情。如果学习者的基础薄弱,或教师水平不高,则容易产生学习者不能完成学业或者学习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以实际生产需要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前后课程衔接上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程深度与广度上以应用技能为本,着重训练学生应用执行能力。
1.2 优化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造成高校培养出不够“实用”的人才,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鉴于目前应用型转型高校的学生学习特点,转型高校应在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方面进行优化探索。一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布局,以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课程顺序安排,以开展项目课程、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为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二是根据用人单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并和改造一部分传统课程,精简课程数量,优化课程大纲,引进前沿课程、创新课程、创业实例等,及时跟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构建更广阔的知识眼界,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三是课程设置也要兼顾本科教育规律,在能力培养“够用”的基础上,适当关注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为其在工作之后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2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创新创造力提升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但目前多数实践课程仍是学生在理论课程进行完毕后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较为独立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因为时间安排或不能使学生完全投入真正的实践教学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相关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习实验条件与设备,大力发展双师型队伍培养等。
2.1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型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充当学习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设计更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改革,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大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时间安排上应更加合理地利用周末、假期,形成连续的实践活动内容。确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本质特征,构建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构建以实践先行的教学体系,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意愿
在特定专业中通过先行设置一定的基础实践课程,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实践课程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后,或用已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时,学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客观动力,想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当学生重新进行实践课程时,已经超越了先前的感性认识阶段,并为学习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实践先行的教学体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
2.3 以第二课堂为引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应在“第二课堂”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全校、全过程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假期实践等育人平台,修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促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完善。加大科技竞赛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一是要拓展竞赛项目,丰富竞赛类型,组织多学科、多种类的科技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境学习、体验学习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要提升竞赛的“含金量”,要从展示学生知识广度以及简单动手的技能向要求学生展现适应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与复杂能力转变。
3 深化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培养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解决当下应用型人才匮乏和企业用工难以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矛盾。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仅依靠高等院校自身改革是无法实现的,高等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教学理念难以通过自身改革进行实质性突破,课程体系仍按学科发展进行设置。这些问题应通过引入企业对接市场的优势,扩大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把高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能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1 應用型高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是校企合作模式的责任主体,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体系建设优势,与生产单位、研究单位相互配合,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充分吸收社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教师培训提供场地与设施;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吸收企业专家进入教学指导委员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企业也应主动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将员工岗前培训和终身培训纳入到与高校合作办学的范畴之中,将企业的人才储备与高校的学生教育、师资培养有机结合。
3.2 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项目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体系,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和任务的同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企业要与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将生产实际内容融入教学,这样教学内容将不再是抽象、与实际无关的理论性知识,而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合的实践性知识;教学内容也不再是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客观现象描述概念和定律,而是内容具体、易于理解的企业具体的项目任务。采取合作学习形式从事实践工作,为用人单位创造真正的商品价值,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面临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在专业设置与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体现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教学的“双师型”队伍是关键;三是如何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广泛吸收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这3个问题相对独立又有密切的联系,解决这3个问题不能只依靠高校自身的内部改革,也不应完全依靠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只有内外形成合力,以创新求变的思路,形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也应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发展适应本校实际的改革体系,让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3.
[2] 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1-14.
[3] 鲁 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又一次深刻的变革[EB/OL](2014-06-23)[2015-03-01].http://info.huanghuai.edu.cn/gb/zmdforum/ltzjlt/18_09_29_279.htm.
[4]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7-92.
[5] 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10(5):3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