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天红
[摘 要] 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脊脉。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专业发展、人才规格和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最直接连接农村产业结构的教育类型,处于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接部位。为此,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要在发展中形成“以人为本、德业双馨”的育人特色,“寻求合作、品牌经营”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强化实践”的专业特色,“开拓创新、科研引领”的教学特色。
[关 键 词] 农村职校;特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4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特征之一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服务人民民主建设,主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主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笔者长期从事农村职教工作,在亲身感受到农村职教工作取得的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对本地区农村职教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亟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深感忧虑。在充分调研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为农村职教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做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农村职教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归结为:
(一)办学规模扩展迟缓,职业教育的需求没有充分张扬
排除其他因素不说,单从家长的心理来分析,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中去读书,会低人一等,难有出息。这样由此带来的,一方面是普高爆满,职校招不到学生;一方面是普高大量学生不能升入大学,使得社会需求人才大量缺失。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和现实的人才需求很不协调,造成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不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办学方向严重错位,职业教育的本能没有尽情展现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最贴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但是,由于受普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农村职校的不少领导、老师,还有学生及家长,也十分看好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这些人将对口单招看成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做,只能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严重背离,使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产生偏见,使那些原本属于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远离我们的经济建设。
(三)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真正体现
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没有投入,职业教育的基地建设和实验实训设施将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创
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将得不到培养与提高,职业学校也就不能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这样的教育既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专业设置脱离实际,职业教育的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但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来看,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从业人员中等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仅占不到4%。而农民的文化与技术素质更低。要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农村必须实现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因此,农村职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而事实上我们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专业设置完全由学校本身内定,没有做深入的调研,没有做专业的论证,随意性大,盲目性强。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制约专业设置的另一个原因是职教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有的职校是从普通高中转轨而来,许多专业课是由文化课老师改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不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
能力。
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我们农村职教工作滞后于经济建设,甚至在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职教工作者应当如何去应对。
二、农村职教工作的对策研究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生产、抓生产力。如何抓?正是我们要积极寻求的发展对策。农村职教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尤其要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直接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吻合。
(一)形成“以人为本、德业双馨”的育人特色
农村职业学校生源往往来自于周边乡镇的中心初中。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录取的批次结束后,部分初中学生或是出于家长的压力,或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或是由于选择的无奈,他们不得已就读了职业学校,因而,良莠不齐。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当他们汇聚到职中之后,他们身上的诸多不足就会在职中这块土壤上集中释放出来,往往形成交叉感染。他们中无所事事、不求进取者有之;谈情说爱、虚度光阴者有之;追求享乐、不务正业者有之;打架斗殴、违纪违规者有之。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以生命教育为根本教育,既启迪、引导、挖掘学生生命固有的潜力,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德业双馨,成人成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在教书育人中,应特别重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企业仿真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法纪法规对学生强大的约束力、震撼力。
(二)形成“寻求合作、品牌经营”的办学特色
农村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差,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实训条件简陋。许多学校由于缺这缺那(包括专业师资)开不齐专业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此,笔者觉得,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大并逐年提升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投入,企业、行业部门在用人上应当给予学校补偿培养成本,学校自身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除此之外,农村职校应当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办学伙伴。一是可以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双方各显其能,资源共享,搭建常态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二是可以与其他职校尤其是城市职校联合办学,借鸡下蛋,引水浇园,努力弥补自身实验实训等方面的不足。三是有条件的,可以高等職业教育攀亲,借梯登高,三二分段,让学生在中职学好文化专业基础课程,到高职校深造提高。这样做对中职与高职都有利,互惠互赢。四是实行社会办学,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那么自身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农村职教如能在办学中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办学机制,就能在与普通高中的竞争中拥有抵御风浪的特殊能力,就能在社会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特殊位置,那么就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就能经营自己的品牌。
(三)形成“服务地方、强化实践”的专业特色
农村职教有适合自己的办学空间。而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有着广泛的服务对象与服务项目。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当自觉地运用自己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好服务工作,送知识送文化下乡,送信息送科技到户,大力开展好科技培训。我们对高邮湖西一乡一镇二十多家“三新”企业人才进行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对其近三年员工需求情况,包括需求工种及人数、需求学历层次及人数、职工收益与保险、教育培训的需求等进行摸底与预测,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为此,职业教育应科学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应当利用学校的智力与文化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诸如文明健康教育活动、法律法规教育活动等,努力使学校成为地方优秀文化传播的摇篮,精神文明的窗口,社会风范弘扬的阵地。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开发地方经济资源,配合政府决策行为,有效地设置专业。农村职业学校要做到以市场是否需求为衡量的目标,以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为检验的导向,以学校的专业实力是否可行为开设的依据,并以骨干专业为抓手,以潜能专业为依托,在农、工、商的结合上寻找亮点,在强、特、优的发展上做足文章。更为重要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注重操作,做到产、学、研并举。这样,我们的职業教育就会受社会、家长欢迎,我们的职校生就会有用武之地,就会有发展潜力,就会有创造才能。
(四)形成“开拓创新、科研引领”的教学特色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做到:在指导思想上把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办学思路上把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把应知与应会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把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在质量监控上把目标分解与过程检测相结合;在证书发放上把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德师、学师、技师、经师”,真正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学识传授学生,以精湛的技艺指导学生,以全面的素质成就学生。要着力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培训与就业合一的“六合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要激发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上协作攻关,攻坚克难。特别要求专业教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等教学方面,加强研究,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学生学到实际、实在、实用的最新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充分发展、不断发展、持续发展的后劲。
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农村职校的教育教学必须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流向相一致。要做到:把学历班办好,把培训班办全,把就业班办活,把高补班办实,真正让每个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让每个愿意接受培训的学员,都享受到所需的教育,享受到成功的教育,享受到实惠的教育。
参考文献:
金龙坤.农业职校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