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星宇 米娜
作者简介:陶星宇(1992.01-),女,重庆綦江人,西藏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米娜(1986.01-),女,陕西渭南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摘要:学困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在所难免,因此,学困生转变便成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重难点。本文主要从中学地理的角度对民族地区的学困生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何谓学困生,其次将学困生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再次讨论了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的特征和成因,最后对地理学困生的转化进行探讨,希望能给教师转化地理学困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76-02
一、学困生的界定
每个班级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前,人们喜欢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统称为“差生”。但是,当被冠上“差生”之名后,学生受到的精神打击相当严重。而后,故将学习困难的学生称为“学困生”。[1]归纳说来,通常是把“学困生”看作是智力正常,但因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造成学习障碍和困难而成绩较差的学生。[2]
二、对学困生的相关研究
学困生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难以避免遇到学困生,学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势必会给整个班级带来影响。一些研究对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了探究,学困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不受老师关注,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往往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特殊行为来吸引教师关注。[3]在一些研究中,提出了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应该做到“十要十忌”,[4]包括正确认识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做到提高自己管理水平、大力抓学困生素质等。一些研究者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学困生的认知和应用进行了研究。[5]另一些研究指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途径出发,即: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学困生积极归因方式、提供替代经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6]笔者认为,学困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特别关注对象,但是对民族地区的学困生研究少,对地理学困生的研究更加匮乏。所以,本文对民族地区地理学困生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的特征
当今社会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越发关注,藏区的人们日益重视子女的培养,重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学业成绩。但地理被视为辅科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无论是家长、相关部门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心目中,地理可有可无。因此,便出现了地理“学困生”。在一些研究中指出,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有以下特征:[7]
(一)学习兴趣缺乏
老师布置作业后,作业完成率不高。学生听课时效率低,个别学困生会旷课,导致地理成绩落后。学好地理的首要条件是兴趣,地理学习兴趣是产生地理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若学生对地理有浓厚学习兴趣,则其地理学习动机也会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学习能力欠缺
地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实验观察能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民族地区的中学中,学困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欠缺。当他们欠缺这些能力时,成绩将会原地踏步甚至一落千丈。
(三)自卑感严重
在民族地区,学生普遍比较自卑。学困生平时各方面表现不佳,往往会受到父母训斥和怒骂,同时还会受到同学嘲笑和讽刺,使其经常自暴自弃,感觉自卑。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老师提问时往往会低下头,而且不能活跃的参与到课堂中。
(四)民族地区学困生范围较广
民族地区学困生因其地理、家庭等因素分布范围广。而且学困生的转化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长此以往,学困生的数量增加,部分学困生甚至成为辍学生。
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地理学困生的特征还包括语言能力不足。就西部藏区而言,学生是以藏语为母语,大多数学生是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接触汉语,对于以汉语教学的地理学科而言,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相对困难。
四、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在民族地区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一些研究将民族地区学困生的成因归结为三类,即: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和个人因素。[8]
(一)环境因素
民族地区大多比较偏远,就西藏而言,学校所在地大部分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在此类学校中,只有学校教育和少量的社会教育,几乎没有家庭教育。一部分学生未受过学前教育,所欠缺的知识较多。教师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计划教学,这样使得那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换言之,学困生由于先前知识基础不够,便“输在了起跑线上”。尽管日后学生学得努力但是成绩却差强人意。学生在“成绩差”的心理负担下丧失自信,终成真正的“学困生”。
(二)教师因素
民族地区师资水平普遍不高,一些老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似懂非懂,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是一知半解。由于教师办公环境差,交通不便,学校领导管理能力欠缺等,难以留下优秀的老师。边远地区代课老师数量不少,但他们欠缺专业水平,影响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学生成绩。
(三)个人因素
牧区学生大部分没有学前教育,家长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这些学生从小学习藏语,对汉语有一定惧怕心理。当他们步入中学时,会怀疑自己,从而丢失自信。这类学生加上自身个性的差异,胆子小、记忆力差、反应较慢、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学习时比较吃力,学习成绩不佳。久而久之,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失去兴趣,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
就地理学科而言,学困生成因具体可分内因和外因。[8]内因主要是学科认识的误区和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 “副科”。虽然不再分文理科,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课上不集中精力,课下不复习,最终影响成绩。[9]外因主要是教学手段和教材编写因素。因学校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教具不齐,使得在课改后的地理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局面,使得学生失去兴趣。教材编写太过强调新课标,对发达地区的教材并不能很好适用于民族地区。[10]最终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学生还缺乏相应的多种知识。
五、民族地区中学地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为了避免学困生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和让学困生走出学习成绩不佳的心理阴影,对于民族地区地理学困生的转变策略如下:
(一)从教育部门和学校出发
对于转化民族地区地理学困生,首先应从相关教育部门出发,制定合理的对教学评价的标准。对于学校而言,应重视师资水平,在五花八门的教材中选用合理的教材。
(二)从教师角度出发
教师应重视学困生,应对学困生充满耐心和爱心。教师不应否认或忽视学困生的“后进”,不能对学困生抱有偏见,应认为其只是学得慢和基础不好而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莫操之过急,对教学的重难点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就掌握。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单独帮学生补差,让学困生对不理解的知识慢慢掌握。课堂上,教师应放慢语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地理课堂。学困生在课堂上教学参与较少、课堂气氛沉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开小差,不能紧跟教师步伐。[11]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出吸引学生的问题,最好与学生息息相关,并能让学生好奇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其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从学生自己出发
学生首先应对地理产生兴趣。其次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最后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地理知识的脉络与结构。[12]作为学困生,首先心理应克服学习成绩差的压力,培养自己的信心,产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学前应先预习,对于不懂得知识做好标号。教学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找出知识间的共同点,形成完善的地理结构。[13]民族地区的学生首要任务是学好汉语,才能清楚的理解地理知识,在课堂是跟上节奏。课余时间,学生可自己制作地理模型,助其自身理解相应知识,最后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消化为己所用。
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远比不上发达地区的教学质量,民族地区存在的学困生数量也远大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学困生应更为研究者关注。综上所述,教育者对民族地理学困生应先纠正其对地理学科的看法,并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要过分追求学生考分的高低,更应从改变学困生的现状入手,真真切切为学困生服务,让学困生逐渐转化为中等生或者学优生。本文对于实地考察不足,望在以后能继续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学困生问题。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卫平.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分析.石油教育[J].2008(4).
[2]林宇.“学困生”概念之厘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J].2008(10).
[3]黄丽娟.“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关于一个“学困生”的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报告.教育科学研究[J].2006(5).
[4]刘怀钟.学困生教育的“十要十忌”.教学与管理[J].2001(5).
[5]李伟健.学困生关于材料特征的元认知知识与应用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J].2004(5).
[6]陈栩等.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教育探索[J].2006(9).
[7]白万姬.浅谈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新课程学习[J].2014(6).
[8]杜龙江.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对策.教育科学[J].2011(8).
[9]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课程教学研究[J].2012(1).
[10]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0-236.
[11]施良方.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朱永新.中国教育建议.朱永新教育作品[M].2010.
[13]李学农.教育理论与实践[M].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