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那方镜,铜镜许是青铜时代最为风华之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物件。那方铜镜伴着多少女子青丝到白发,红颜慢慢老去,青铜擦拭后却愈发光彩。铜镜虽为小物件,但深含的情意一点也不比其他收藏类别逊色。
作为古时信物之一,杜牧《破镜》一诗中曾写道:“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时团圆再会君。”等候良人归来,镜则承载其一生容颜与坚定的意志。离开了那个属于它们的时代,失意于红尘之处,或随逝去的王朝归旧土,或辗转数年而后现世。不论如何,于吾等后人而言,必因之回首过往旧事,再行鉴赏收藏之举。于是有“赏镜”之收藏活动中一项专门学问。
提及镜之收藏,不得不说的是唐镜。唐镜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与欣赏价值,以及跟唐镜有关的人物与历史情景,都应深究。所以,鉴藏唐镜,要先研究中国唐代的民俗文化及其铸镜沿革脉络。分外,在鉴藏古镜成了气候后,即有刊行镜谱。最有名的当属乾隆皇帝效仿“西清四鉴”编制成收藏铜镜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它们外表如书一般,实以实木制成书形嵌入铜镜,其上明文铜镜的时代、名称及尺寸等。这不仅是古时最好的镜谱,更是能体现铜镜的收藏文化。
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因三面铜镜的发现而开启了中国铜镜制作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隋唐时期的铜镜制作工艺已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不论在造型上,还是镜背纹饰方面,均有全新的创意,工艺精巧、纹饰繁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铸镜业是唐代最精细的工艺,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同时对外来进贡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兼收并蓄,融汇一体,构图更为精细,使铜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以前的中国古镜只有圆、方这两种外形。镜外观厚实,表面多呈银白色、黑褐色(俗称“黑漆古”)和深绿色(俗称“绿漆古”)。镜缘多呈斜面内倾,并饰花纹。镜钮以半圆形钮为主,并有兽形钮,方形钮,树枝形钮。唐镜背面的装饰纹饰,其风格一洗汉镜拘谨板滞之态而作流畅华丽之姿,其取材一变矫揉造作之神化模式而偏重于自由写实或故事,表现手法也由繁乱纷杂转为优雅。唐初,镜缘装饰有忍冬、卷草纹;唐中晚期,多饰水波纹、重瓣花纹、蜂、蝶、乌、花枝纹和流云纹。菱花形镜大约出现于七世纪的后半叶,主要流行于唐代开元时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花式镜之一。菱花形镜就成了盛唐铜镜的典型代表。到了八世纪,唐代铜镜在外形设计上有了新的审美趋向,葵花形渐渐代替菱花形成为主流的花式外形。
唐玄宗对铜镜有着深深的执念,固有《旧唐书·魏徵传》,言辞间不仅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之道,也涵盖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指一个人若是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不仅如此,更是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人们都将铜镜作为礼品送人,祝福长寿,这一天被定名为“千秋金鉴节”(金鉴指铜镜)。
此次在《2016澳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上所展出的这面唐代菱花形神兽凤鸟花枝镜,仔细端详,直径有29公分,属于大型铜镜行列,从实用的角度看,重量超过8斤的铜镜应该不便于手持。这种体量的铜镜在当时应该是被安置在名贵的镜台上使用的。因此,钮穿没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可能与此种使用方式有关。
它的工艺极其精堪,艺术造诣极高,整个菱形镜区内,神兽凤鸟交错组合,神兽有奔腾跳跃的、有追逐戏耍的,凤鸟有振翅飞翔的、有开屏展羽的,神兽凤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再配以疏密有致的花朵绿叶点缀其间,整个图案富丽堂皇,铸造得惟妙惟肖,纹饰图案清晰,不愧是一件中国唐代菱形青铜镜之王。它经过了大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而遗承下来,依然品相极佳,完整而且没有锈斑,银光闪烁。
世间万物,皆是要历经劫难,经历开始、发展、鼎盛直至衰落的过程。我们不能逆反自然,也不能抹去它曾经的千年风雨历练。问老去的是谁的沧桑?有谁还会记得烟消云散后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