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扩大口语课堂教学信息量,诱发学生口语学习和操练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口语操练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能切实构建教师的有效口语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口语学习与操练的快乐课堂,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中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旅游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077-0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旅游地位的提高,来我国旅游、观光及洽谈业务的外来人士越来越多,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旅游英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旅游工作环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旅游英语教学要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决定的。教师需要根据英语口语在旅游行业的使用现状,找出旅游业对职业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调整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使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满足岗位的需求。
在旅游英语的口语课堂教学中围绕学习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加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习得的教学效率。在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旅游英语口语课教学的情境,实现信息技术在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进一步推广,是职业学校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教师可以鼓勵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分析整理相关材料,形成他们自身的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英语课程主要涉及行程安排、景点讲解、酒店入住等内容。以“景点讲解”为例:在课前,对于教材中提及的景点,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景点的相关资料以及图片和视频,并上传至班级群中。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取得图文并茂的良好效果,将教材中提及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地域特点等实地环境都展示出来,既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动态口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旅游英语口语课堂的无穷乐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口语实践环节,教师让每组学生分别设定本组将要介绍的景点,继而就相关景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纳,最后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话题词汇、句型、功能进行小组的口语操练。学生在进行景点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也应该组织适当的情景对话表演。教师给予几乎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小组以口语操练的评价,也可以由学生或者小组自己针对性地对别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评价,可以辅以PPT展示给学生一些用于评价的评分表。
笔者所执教的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方向主要是从事导游工作,而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南通著名的狼山风景度假区,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括一系列的旅游景点,如狼山、军山、剑山等。同时,周边建有较多的星级酒店,如万濠大酒店、鹏欣宾馆等。这些优越的旅游资源为我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真实情境,但是不可能每一堂旅游英语口语课都会去这些景点。此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笔者在讲授《旅游情境英语》教材中的第六章Tour Information的第一单元Visiting Attractions为例。在本单元的口语实践环节,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确定具体任务,如为一批来自南京的18名游客介绍狼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具体的子任务,如确定景点介绍的顺序、讨论导游词等。如何完成子任务是该口语实践活动的关键。每组进行任务分工,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如信息采集员、摄影师等,组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收集资料,可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拍摄、采访直至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在资料整理归类阶段,小组成员可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最终使用PPT、视频、音频、多媒体在全班进行呈现。课后笔者要求每组均将PPT、视频、音频等资料统一上传到教学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在当今这个社会,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辅助下,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找寻到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克服和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中遇到的障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和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设计和开发出各种各样克服学生的这些英语口语学习障碍的教学法、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策略,能够实现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丽珍.教师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手段[J].中外教学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