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满
[摘 要]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培育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并根据技工院校的特点,使互联网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调整技工院校的社会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人才培育方法,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学习新型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021-01
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态势下,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遇到了全新的机遇,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形势下,要立足于教育领域,融合手机移动终端、电脑、平板等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契合,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
初期的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Email的发送和接收的平台,在万维网出现之后,又为互联网增添了新的功能,可以进行网络平台的信息浏览和下载,也涌现出诸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互联网交互平台,这预示着互联网进入了一个融合性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生出了更多新的业态。
在腾讯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模式下,推进了“线上”和“线下”模式的整合,它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在互联网下对传统行业进行深度变革和升级的过程,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交互的渠道,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技术,它用电子技术替代了纸质传统媒体,在全新的资源配置模式下,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状态及优化路径
在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已经建构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由于技工院校的生源层次较为复杂,大多数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悲观情绪和自卑感,在专业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同时,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的整体感认知不强,对基础课和文化课显现出明显的厌烦情绪,主要以业余娱乐为生活方式,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等,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主动学习的学生较少。
针对上述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需要借助互联网的简单易用优势,全力推行计算机专业教学,具体优化路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力打造技工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资源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开放性优势,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技工院校要全力建构技工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环境,在开放性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创设师生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在这个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上,可以传递相关的信息。如,学校通知、布告、校内新闻、学习专题等,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下载和上传,提高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
(二)教师要创建个人网站,构建和谐、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创建个人网站,重点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重组,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知识库,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知识库中,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进行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同时,还可以创建教师BBS论坛,教師坐客BBS论坛,实现在虚拟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还可以借助于BBS论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达到网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运用“微信”搭建实时的教学平台
运用微信搭建起计算机专业预习、复习、评价等环节教学平台,这对于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教师利用学校公众号群发功能向学生发送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学习文章,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在消息管理中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实时留言和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的留言交流中,可以实时建立一对一沟通环境,而用户管理可以根据各班学生学习进度或是学习特点进行分组,根据分组情况发送适合的学习内容。这个基于微信的实时教学平台可以将网络上的所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进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四)教学中注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向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要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趋势,准确辨析计算机专业技术发展的不同方向。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增加在数据时代下的内容,例如全光网综合布线工程、智能楼宇、虚拟服务器技术、APP应用开发等内容,通过调整和转变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兴趣,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在向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在市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性要求之下,技工院校应当构建学校的数字化网站和教师的个性化网站,创建平等、开放、和谐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多维化、系统化和实践性的专业教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深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网络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5):219-220.
[2]何煜雪.微信传播[J].快乐阅读,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