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决策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6-05-30 10:48焦海霞贝绍轶王志华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研研究生创新能力

焦海霞 贝绍轶 王志华

摘 要: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综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科研创新能力内涵进行了解读。构建了基于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江苏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所载科研活动和成果数据,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学术信息能力培养以及与实际需求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多目标决策

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4-0371-05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陈新忠等深刻阐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要处理好的3个问题,即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原则的确定问题[1]。陈振斌等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因素的视角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身心素质、创新环境、科研实践、研究成果6个一级指标,并引入灰色聚类法进行定量的综合分析[2]。朱红等用思维特征、人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知识体系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并以北京高校研究生为对象,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少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令人担忧[3]。刘凌冰等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研究生学业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4]。蒋德珑等针对不同评价来源和评价目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二次量化模型[5]。

1.2 分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

针对理工科研究生,阎英等借鉴相关研究构建了衡量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了对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最后还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6]。施星国等设计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炼出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5个二级指标,利用1996,2001以及2006年的教育部统计数据,对省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7]。针对管理学科研究生,杨蕙馨依据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因素设计了指标体系,在合理分配权重的基础上,基于调查研究对该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8]。禹智潭等构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方法运用能力4个一级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9]。针对农科研究生,李志平等依据课程学习成绩、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科研工作表现等构建了衡量其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合理分配权重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10]。针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张瑞林等基于文献资料查阅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11]。陈少青等则是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型[1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论是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均已较为完备。而且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事实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其基本的操作过程是:先确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确定指标体系,然后基于问卷调查获取数据,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经计算得到评价结果。文章在遵循这一基本评价程序的基础上,从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2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学位论文所载有关科研活动和成果的数据为基础,统计计算获得指标数据。

2 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解读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所谓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我国国家教育部给科学研究下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研究的本质有二:第一整理知识,第二创造知识[13]。同时,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创新”这一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初。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4]。当然,这一定义的经济学意味较重。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就是抛弃旧的、创造新的,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是这样解释“创新”的。而“能力”这个词语,其本质含义是指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即主体拥有的本领或技能[15]。当“创新”与“能力”相结合,就产生了“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其含义主要是指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领或技能。结合已有研究,文章认为,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旨在破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综合能力[16]。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且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特点[17]。

3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衡量和评价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比如,按照上述对科研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划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很难将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量化。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做适当的变通。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文章将从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2个方面来构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该指标体系是从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与最终体现来着手构建的。首先,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创新活动的过程,没有过程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形成。其次,创新能力的高低还需要有最终的体现,这就需要通过考查其创新成果来衡量。可以说,创新过程是取得创新成果的保证,而创新成果的取得则是创新过程运行的必然结果。

3.2 指标体系的解释

就创新过程而言,其表现形式有很多,考虑到评价的可执行性,文章选取两个指标对其进行表征。一个是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情况,一个是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情况。一般而言,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而开展科学研究,要有项目作为载体。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不仅可以将其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获得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其可以作为衡量创新过程的一个指标。同时,考虑到对创新能力训练的要求和程度,文章仅选择以参加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情况,作为衡量创新过程的指标。除了参加科研项目外,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也是获得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学术会议就是一个前沿学术思想交流研究的平台。研究生在这样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和氛围中既可以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同行了解自己的研究状况,也可以聆听参加交流会议诸多同行的学术观点、研究进展和研究动向,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还可以与专家学者充分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方法、接受新思维,最终使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因此,用参加学术会议情况来表征研究生的创新过程是合适的。就创新成果而言,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研究选择用3个指标对其进行表征。一是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是获得的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三是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仅考虑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而没有将低级别学科竞赛纳入评价的范围,主要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显示和表征研究生在高水平竞赛上的表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研究是把研究生看做一个群体,所以,以上各项指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均是以“人均”形式出现的。这样一个相对性指标,有利于做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考虑到评价的科学性,在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时,仅统计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考虑到评价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在对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情况进行统计时,没有详细区分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外观设计专利。

4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经比较分析,文章选择基于客观赋权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评价,具体如下[18]。

4.1 构建指标矩阵

假设有n个评价对象,每个对象都有m个评价指标,那么由这些对象和指标就可以组成一个n×m的指标矩阵

Xij=(xij)n×m=

x11x12…x1m

x21x22…x2m

xn1xn2…xnm

,i=1,2,…n;j=1,2,…,m.(1)

式中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

4.2 指标矩阵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文章选取的评价指标均是“越大越好”型指标,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rij=xij-xjmin

xjmax-xjmin

.

(2)

式中,r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值,xjmax,xjmin分别为所有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标准化后可得到如下矩阵

Rij=(rij)n×m=

r11r12…r1m

r21r22…r2m

rn1rn2…rnm

.

(3)

4.3 权重的确定

文章选择变异系数法这一客观赋权方法来确定权重。变异系数法也被称为离散系数法,其基本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标准化后的每一个对象同一指标的均值

5.1 数据来源

笔者对2002届—2012届江苏某大学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来源于江苏某大学《本校博硕学位论文库》,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表征创新过程的指标,还是表征创新成果的指标,其总数随着统计的学位论文篇数的增加而增加,符合正常的增长规律。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篇数由2002年的158篇,增加到了2012年的2 416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35%.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年均增长率为59.65%.参加学术会议次数年均增长率为23.71%.授权专利数和软件著作权数的年均增长率为44.61%.参加省级以上科学竞赛获奖数年均增长47.87%.

5.2 评价结果

在对表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之后,就可以利用前面选择的方法,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为简明起见,只给出各项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和最终得到的综合指数。

对于人均参加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这个指标,其权重为0.24;对于人均参加学术会议次数这个指标,权重为0.22;对于人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这个指标,权重为0.17;对于人均授权专利数和软件著作权数这个指标,权重为0.20.对于人均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这个指标,权重为0.17.分析发现,这样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表征创新过程的各项指标的权重,要大于表征创新成果的各项指标的权重,表明具有“过程”胜于“结果”的理念。事实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生成和发展亦是如此,成果性的东西重要,但不能仅去追求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奖项。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过程性工作,把创新能力的塑造融入研究生的具体培养过程,让研究生多参与导师的项目、多参加学术交流,由此来塑造其科研品格与科研能力。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江苏某大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表征该能力的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0.16增加到了2012年的0.70,年均增长速度为15.91%,表明其提升速度较快。

6 结 语

文章从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2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同时,文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并不是基于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而是基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体现的创新过程和成果数据的统计,具有一定的新意,为评价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此外,文章的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距离社会对研究生的期望而言,其科研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改善空间。为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 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担心,而这种担心更多体现出的是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担忧。事实上,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又取决于研究者对学术规范的尊崇和执着。基于此,要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一系列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并将其嵌入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环节。

6.2 加强研究生学术信息能力培养

尽管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但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通过提升研究生学术信息能力,就成为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提升研究生学术信息能力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学术信息素养教育。然而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设置学术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门环节。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了学术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环节的学校,也多是以文献检索课程形式出现的,学术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完全融入整个培养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研究生普遍的学术信息能力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革新现有学术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创新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能力,进而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6.3 加强研究生面向实际的科研创新活动

科研活动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面向社会、企业等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而展开,这既是科研创新的出发点,也是科研创新的归宿。尽管这一点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此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为此,从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必须花大力气扭转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首先应当加强校、所、企、政合作平台的建设,提升研究生社会、企业实践等环节的有效性,为研究生发现真正的科研问题提供现实的背景和机会。其次,在发现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应当为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条件和机会,如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最后,科研成果的价值要获得用户的肯定和承认,而不是仅仅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为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陈振斌,张万红.研究生创新能力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88-290.

[3] 朱 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4] 刘凌冰,张先治.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研究生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4-38.

[5] 蒋德珑,尹淑萍,师 黎,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9):3 208-3 212.

[6] 阎 英,刘伯红.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8):83-85,123.

[7] 施星国,张建华,仲伟俊.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106-113.

[8] 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6-121.

[9] 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10]李志平,韩惠鹏.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71-74.

[11]张瑞林,闻 兰,路锋辉.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111-113.

[12]陈少青,杨国庆,冯海波.基于模糊数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3):327-330.

[13]罗长坤,张东旭,黄建军.医学科研选题及其创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3):144-146.

[14]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余 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7]严 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6):106-107.

[18]周 辉,王志华,仇伟杰.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及其竞争优势源泉分析[J].管理评论,2007(3):9-12.

猜你喜欢
科研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