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璧
摘 要:为了研究煤矿企业工人素质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作用,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潞安集团某煤矿作为调查对象,建立煤矿工人素质冰山模型,并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潞安集团某煤矿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根源原因。结果表明:煤矿工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是煤矿工人发挥作用的基础要求;技能是工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制图技能、设计施工技能及安全排查等技能;煤矿工人除了具备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上进心、责任心与团队精神等。相关研究表明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煤矿工人安全意识不佳、安全知识不足与安全习惯不佳。建议从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培训、安全资源合理配置、安全制度规范等方面预防事故发生。
关键词:工人素质;安全培训;危险源;事故致因“2-4”模型
中图分类号:X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4-0456-07
0 引 言
现阶段,煤炭工业仍然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煤炭经济发展不顺畅,必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安全管理理念的革新与技术的不断完善,煤炭行业的安全情况逐渐好转。如图1所示,自2004年以来,全国煤矿死亡人数与百万吨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再创历史新低。然而,煤矿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安全形势严峻,很多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1]。
分析煤矿事故原因发现,由于煤矿生产条件的复杂性,造成其生产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谭满益、唐小我[2-3]等人认为产权扭曲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汤凌霄、郭熙保[4]等人认为安全投入滑坡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李红霞、田水承[5]等人认为事故赔偿水平偏低是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重要原因之一,等等。当前,国内外学者中多数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研究重点仅侧重于井下作业环境的微观操作,以及人因的重要性[6-7],而忽略了煤矿工人自身素质及其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影响作用。文章基于对山西潞安集团某煤矿企业的煤矿工人队伍素质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探讨了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煤矿工人队伍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1 工人素质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影响机理——以潞安集团某煤矿为例
1.1 潞安集团某煤矿工人素质理论模型
国内外著名的素质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才能模型、洋葱模型等。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将员工的素质划分为6个要素: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才能模型认为,5种形态的才能特质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技巧;洋葱模型的素质要素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个性与动机。上述模型中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人的潜在特征,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为简化模型,本文将其归为一类,并命名为职业素养。由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构成了井下工人素质模型的3个维度,这3个维度构成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的冰山模型。
根据麦克利兰冰山模型的思想,改进后的冰山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其中冰山以下为职业素养判定维度,冰山以上为知识和技能判定维度,冰山上部的维度为客观因素,冰山以下的维度需要人的思维认知,含有较强的主观因素,正因为该模型包含了主客观因素,所以能对工人素质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知识维度共设置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5个等级;技能维度分级包括很好、好、一般、不好、很差5个等级;职业素养维度分为很高、较高、中、较低、很低5个等级。每个维度的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4,3,2,1分。根据冰山模型,每个维度都应该包括不同的评判指标,研究共采取15个评判指标,见表1。
为了研究工人素质水平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作用,笔者通过前期现场调查走访,后期的资料收集、汇总及整理,统计得出潞安集团某煤矿知识水平、技能等级、职业素养等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表3.
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知识维度中,5个等级人数排序由大到小为:2,1,4,5,3,其中,得分为1与2二者的人数总和比重为51%,得分为4,5二者的比重为37%.进一步分析得出,导致整体平均值偏低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数煤矿职工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图纸识别能力;
2)技能维度中,中等得分的比重为34%,得分为1,2的人数总和与4,5总和相近,整体平均值为3.1.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职工缺乏制图技能与安全排查技能;
3)职业素养维度中,得分为1,2人数总和与4,5总和相近,职业素养平均分为3.1.其中大多数员工由于缺乏总结经验及教训能力导致煤矿企业整体员工职业素养较低;
4)分析上述模型的三个维度发现,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为0.35,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相关性为0.25,知识与职业素养的相关性达0.76.表明技能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而知识的扩展更大程度上会影响职业素养的提升。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企业工人知识水平偏低,技能与职业素养水平一般,企业工人整体素质一般。这一结果主要体现为
1)技能素质薄弱。某些职工没有对煤矿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了解,没有学习过规范的专业教育,全凭经验干活,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8]。
2)思想意识滞后。部分干部职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对煤矿当前的发展形势认识不够深刻。煤矿企业内部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影响职工素质的提高,部分工人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在技能上安于现状。
3)培训力度不够。由于煤矿企业作业种类繁多,人员结构复杂,且工作时间紧凑,导致职工队伍受培训时间有限,从而造成对于一些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井下作业工种培训不足。
4)极度缺乏技术型人才。煤矿企业现有的技术人才,因员工待遇或工作环境等多重因素而不断流失,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9]。
5)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国外新设备、新技术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项培训导致工人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束手无策,煤矿企业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10]。
结合研究,经过分析,造成上述工人队伍素质偏低主要原因为
1)培训质量低,部分煤矿企业领导存有侥幸心理,未能充分认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或培训模式简单,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职工培训效果差、质量低[11]。
2)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运营机制在区队、班组中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从而使部分员工缺乏足够的压力和进取的工作动力。
3)工人受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部分煤炭企业领导逐渐认识到工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但由于煤矿企业内部缺乏长期有效的对应机制,导致工人教育工作时紧时松,缺乏成效。
4)工人队伍文化起点低、基础差,很多煤矿企业采掘工作面一线作业人员大多数为农民工,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系统的煤矿专业理论知识[12]。
在模型中三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作为工人素质的内在因素,职业素养与外在知识水平相关性较强,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职工文化水平来提高工人的职业素养,进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因此,结合改进过的冰山模型,为了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工人知识文化层次;
2)增加矿山知识的普及,提高工人安全意识;
3)增强工人操作技能的培训;
4)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工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2 潞安集团某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煤矿企业职工队伍因其素质水平与组织化程度水平不同而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09年2月3日,某煤矿作业人员在掘进工作面直接揭露老空区导致透水事故发生;2010年4月16日,掘进一队为清理2101回风顺槽探巷立井下方废旧丝绳时利用乙炔对其进行切割作业导致钢丝绳内芯燃烧产生大量烟雾,造成CO监控探头多次报警;2012年9月13日,井下某工人违章进入驱动滚筒与导向滚筒之间的皮带上,皮带运行瞬间作业人员被卷入驱动滚筒造成一人伤亡;2014年8月27日,在未有临时支护条件下,作业人员靠近煤墙作业,导致煤墙片帮,造成一人死亡。
纵观最近几年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几乎每起事故都是由于作业人员违章作业或违章操作所造成的,即每起事故背后都隐藏着工人素质问题。国内学者田水承[13]教授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提出“三类危险源理论”,得出煤矿事故频发的本质为缺乏对第三类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其中第一类危险源主要指能量载体,或者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包括物的故障及个体人的失误(工人违规操作、违章作业)等;第三类危险源主要指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工人安全道德等“软约束”因素[14]。
根据“三类危险源理论”,企业工人队伍素质属于第二、三类危险源,提高企业整体工人队伍素质,可减少第二、三类危险源,降低其引发的煤矿事故,从而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工人素质提高可有效增加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知识提高是减少事故直接原因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工人素质提高了,员工在操作现场就会减少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同时,工人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就会提高,及时重视及消除每个不安全动作和物态。具备了良好的安全习惯也会减少不安全动作和物态。工人素质水平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2 煤矿典型事故原因分析
研究分析2次发生过的事故(重点分析第一次事故),首先进行事故描述,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2.1 案例1
2.1.1 事故描述
2003年6月18日,某煤矿边角煤回采队在接班后,班长刘某某发现掘进工作面迎头处留有2m多空顶,在现场无专业安全员与瓦检员监护的情况下,班长刘某某安排本班放炮员进行放炮作业,放炮后,掘进工作面迎头处空顶距达4 m多,在无任何临时支护的条件下,班长刘某某派遣工人刘某某至掘进工作面领取工具,发生冒顶事故,导致一人死亡[15]。
2.1.2 事故分析
事故的预防工作,从以往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基于国内学者傅贵教授[16]提出的行为安全“2-4”模型方法分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1)直接原因的分析。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工人刘某某在作业前未执行对掘进工作面的顶板敲帮问顶工作,在未及时查找浮矸危石的情况下冒险进入无支护的区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这里的“未执行”、“未及时查找”就是事故的不安全动作,此处的不安全动作分别来自班长刘某某与工人刘某某的不安全动作,即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的分析。根据事故致因“2-4”模型,导致上述“未执行”、“未及时查找”2个不安全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井下作业人员不了解《煤矿安全规程》中“严格执行敲帮问顶”规定,或者不了解在无任何支护情况下进行放炮作业会诱发冒顶事故这一情况以及不了解一次违章作业就可能引起严重事故等状况。另外,也可能是“未执行”、“未及时查找”的执行者在思想上未重视这些动作带来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不安全动作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这也表现出相关违规者的安全意识不高[16];最后,还可能是日常习惯性地多次违章引起的。综合而言,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及安全习惯缺欠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井下工人素质偏低造成的。根据上述改进后的冰山模型,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低下,也是职工素质偏低的表现。试想,如果该工人对《煤矿安全规程》非常熟悉,安全意识较强,则不会出现“未执行”、“未及时查找”2个不安全动作,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反过来说,这次事故中刘某某的死亡是其思想意识松懈造成的。所以,煤矿企业要改善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和习惯性行为必须首先提高企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根本原因的分析。导致间接原因出现的因素称为根本原因。案例中冒顶事故的诸多间接原因,是因为规章执行过程存在问题,而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可能是解决知识缺乏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或是煤矿规章条款不够完善、规章在执行过程和考核过程、监管过程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在放炮作业或顶板支护作业的安全操作中描述清楚、落实责任、执行准确。上述事故的发生反映了该煤矿企业内部程序文件及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即组织层面运行行为控制不够,而组织的运行行为是该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使该工人个人安全意识不强,但如果监管部门能及时发现该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也能及时阻止其继续犯错,从而避免事故。倘若监管部门继续松懈,可能导致更大的事故发生。
4)根源原因分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根源原因是安全理念缺欠。部分煤矿企业只注重产量和效益,而忽略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管理者是否深刻认识“安全文化的重要程度”、“安全文化创造收益”、“安全融入企业管理”等安全文化元素或理念,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领袖作用中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加强自身安全意识与安全理念,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全才”、“通才”、“复合型人才”。
通过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笔者阐明了上述事故发生的个人层面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组织层面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原因),如图4所示。只有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工人素质水平、提高煤矿企业工人安全意识(发现危险源,及时处理危险源的能力)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学者田水承[18]教授认为,防范事故发生主要依靠“三双手”:一是看的见的“手”,例如,安全技术、装备、新材料等硬件;二是摸的见的“手”,例如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立法等软件;三是看不见的“手”,例如安全文化、哲学、约定俗称的理念等。在实际矿井生产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只注重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或先进生产技术(第一双手),而忽略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第二双手)的重要性,极少企业领导能够注意到安全文化、企业工人素质培养(第三双手)对企业带来的隐形效益。
2.2 案例2
2.2.1 事故描述
2012年9月13日下午,井下工人赵某某违章进入驱动滚筒与导向滚筒之间的皮带上,皮带运行瞬间作业人员被卷入驱动滚筒,造成一人伤亡。
2.2.2 事故分析
1)直接原因的分析。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井下工人赵某某违章进入驱动滚筒与导向滚筒之间的皮带上,皮带运行瞬间作业人员被卷入驱动滚筒,造成伤亡。这里的“违章”就是事故的不安全行为,正是不按照规定进行的行为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
2)间接原因的分析。根据事故致因“2-4”模型,导致上述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井下作业人员不了解矿井对皮带的管理规定,也可能该违章行为的执行者在思想上未重视这些动作带来的严重后果,安全意识不高造成的事故。安全意识不高与工人职业素养有关,是由于井下工人素质偏低造成的,所以,煤矿企业应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3)根本原因的分析。监管不严,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是该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4)根源原因分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根源原因是安全理念缺欠。这不仅与工人的素质有关,也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关,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进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是避免事故的最根本方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煤矿企业可通过加强煤矿动态监测监控技术研究,或开展煤矿生产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研究实现无人作业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约束;或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提高煤矿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积极性减少第二类危险源中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亦可通过坚持不懈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全面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水平,实现日常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学习氛围以减少第三类危险源—安全管理失效这一因素的出现。
3 提高煤矿企业工人素质的建议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工人素质与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是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工人队伍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不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出现连续多年全行业亏损,煤矿企业为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不得不采取措施节约人工成本,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煤炭行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比重进一步上升。在这种“逆向选择”机制的作用下,原有国有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减员,或因煤矿企业改制分流或因效益下降等原因逐步退出企业,而不断补充进去的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协议工或没有身份的“黑工”、“包身工”。同时,煤矿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煤炭企业工人素质,是扭转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滑坡的关键性因素[19]。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6方面对策提高企业工人素质水平,分别是:①解决工人思想根源上的安全隐患,提高工人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将单纯的安全知识灌输变为安全意识养成教育,在安全上使用养成教育,养成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安全行为习惯,进而达到“我要安全”的目的;②“我要安全”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安全,要安全还得会安全,从“懂”到“会”,需要开展安全培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从而提高煤矿企业工人队伍素质,实现“我会安全”;③除了提倡工人“会”安全之外,煤矿企业需配置必需的资源,让所有“想”安全、“会”安全的工人实现“我能安全”;④重视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中作用的同时,煤矿企业还需设置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将准入标准纳入监管内容,全面提高煤矿企业工人队伍素质水平,实现煤矿企业全体员工“我须安全”的意识;⑤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手段营造一种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盼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氛围,最终实现“人人安全”;⑥解决煤矿工人待遇问题,肯定其社会地位,吸引具有本科毕业以上文化素质的人才到煤矿井下工作,从而提高煤矿企业整体工人队伍素质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途径,不断加强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力度,企业工人素质水平必然大幅度提升。当然,工人素质提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实实在在地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人素质,从根源上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4 结 论
通过文献阅读和调查走访、收集整理资料,构建了煤矿企业工人素质理论模型,并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某煤矿事故发生原因,利用“三双手”理论提出预防事故措施,得出以下3点结论和建议
1)煤矿工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知识维度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图纸识别能力是现阶段煤矿工人主要缺乏的基础因素,技能维度中煤矿工人对制图与安全排查技能的掌握程度亟需提高,而在职业素养维度中总结经验及教训,加强对煤矿事故的预防。
2)根据煤矿工人素质模型,工人可有意识、有目的、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其自身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企业管理者可利用煤矿工人素质模型对工人进行能力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3)企业可通过培养安全意识、配置安全资源、规范安全制度等方面有效提高工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切实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过兵.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4(2):3-5.
[2] 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国有重点煤矿采掘工状况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2005(9):19-22.
[3] 谭满益,唐小我.产权扭曲:矿难的深层次思考[J].煤炭学报,2004,29(6):756-759.
[4] 汤凌霄,郭熙保.我国现阶段矿难频发成因及其对策:基于安全投入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53-59.
[5] 李红霞,田水承,冯长根.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问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5):32-36.
[6] 陈 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 严建华.徐州矿务局42年井下矿工伤亡案例分析[J].煤矿安全,1998(6):39-41.
[8]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评价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9] 黄 平,李晋杰,杨 珊.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C].//2012(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陈振安.国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22-27.
[11]刘海滨.基于SEM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意向关系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3-29.
[12]陈 涛,徐春伟.论企业职工素质与安全生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91
[13]田水承,李红霞,王 莉,等.从三类危险源理论看煤矿事故的频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0-14.
[14]田水承,冯长根,李红霞,等.对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99,24(6):663-668.
[15]煤矿安全.慈林山煤业公司工亡事故案例分析.[EB/OL](2014-4-13).http://www.mkaq.org/html/2014/04/13/244605.shtml.
[16]傅 贵,殷文韬,董继业,等.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3,38(7):1 123-1 129.
[17]傅 贵,张苏,董继业,等.行为安全的理论实质与效果讨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3):150-154.
[18]田水承,李红霞,胡玉宏,等.从安全科学看煤矿事故频发原因及防治[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3,23(2):135-138.
[19]Devellis R F.Scale development:theory and applications(2 Edition)[J].19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