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国 钟荣
摘 要:教育乃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事放在一个高度重视的位置上,近些年,全面发展,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教育战略随即提出贯彻,教育工作者更是始终如一的深入探索研究教育的内容,跟随社会,时代,国家发展的现况与需要,致力于教育事业改革。尤其是学校教育,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武术教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现代教育中最为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下面本文将阐述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且提出矫治解决武术教育失范的一些建议与措施,希望为当代武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学校武术教育;问题与失范;矫治措施;影响因素
一、中国武术教育
提到武术一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各种武术类型数不胜数,类似于中国功夫,咏春拳,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一系列。中国武术博大精神,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独特性的表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承载着国人的民族情感,更加彰显着民族自豪感。中国武术虽然诞生历史悠久,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融合,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武术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撞击,正在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与丢弃。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文化建设主张提上日程,武术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内容逐渐普及纳入到现代体育教育中,同时也是宣扬继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或者手段。然而在当今竞争理解的现代社会,武术作为唯一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似乎与当下人们的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落后与社会潮流,因此武术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当今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同时也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发展艰难曲折。
二、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失范
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武术课堂教学现况较差,武术课堂存亡堪忧,形势较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小学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认为社会竞争极其激烈,人们普遍对体育课堂不再重视,武术教育更是被人认为是无用之学,武术课堂存在多次被占用或者干脆取缔的情况,即使存在于课程安排表上,也只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此外在显存的一小部分武术课堂教学中模式比较僵化,单调,教师与学生传承传统深厚武术文化的意识淡薄,只是表面形式的武术技术的学习。现在学校武术课堂中采用的方法多是教师教授演示武术的招式技术,然后手把手学生如何准确的模仿单位,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们对武术课堂兴趣热情不高,这种浅薄的武术教学法,既缺乏对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笔者总结归纳,指出了影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失范的几点主要因素。
(一)政府部门管理宣扬的缺位,错位,甚至越位等
我国体育教育自诞生起就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紧密相关。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武术教育的衰退,国家政府中宣部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整顿体育武术教育的纲要,强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并且要与时俱进,兼容中西,政府的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事实上,这种管理方法对于武术教育的规范与学校自身武术教育规范不相吻合,这种管理方式更加偏向于宏观的粗旷的指导,政府对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缺乏具体的,可实施的操作性制度化安排,造成学校武术教育管理的政府缺位,权威性较低,效果不佳。而且此外,政府的指导与干预规范并没有实事求是,真正遵循学校武术教育的具体发展规律,只是一味按照国家体育的统一规划进行,导致学校武术教育的被动与强制进行,这种错位偏颇的管理方式,反而压制了学校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空间。
(二)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或者偏颇
经过笔者长期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虽然当前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起学校武术教育课程,但是更多地是虚有其表,在武术教育中更多地缺乏深厚的坚实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底蕴的支撑或者支持,逐渐地导致了武术教育的权威性与合理合法性,以及社会认可度降低或丧失,产生了武术教育的失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冲突与矛盾,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心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变革形成的过程,再加上全观念球化的影响,各种外来体育项目的袭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冲淡了武术学习热情,在国内外两种因素的双重重压之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处于不确定或者价值取向偏颇漂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武术教育更多地要加强武术文化底蕴的积淀。
(三)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与手段正处于紊乱的状态
当前在我国武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强生健体和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体育的附庸和说手段,或者说更多地是学校的形式责任,而真正意义上,武术自身的特点与广博的中华武术文化内涵却极少有人探究了解,这就导致我国当的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流于表面,走向偏颇。而学校武术教育的手段主要就是两种,一种是选拔培养国家所需的武术竞技后备人才的工具,另一种是单纯作为强生健体娱乐消遣的手段,促使武术教育趋于体育化。这两种手段不仅降低了武术学习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更大程度上失去了武术文化的深厚内涵,最终使得趋向于分化的学校武术教育逐渐地流于形式或者空壳化,名存实亡,最终表现为紊乱的状态。
三、针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应对与矫治措施
(一)学校武术教育应当体现自身特点
针对于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失范情况,学校自身首先应当以武术和教育为两个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性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对象制定武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武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当前学校中出现的武术教学空壳化,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教师武术教学不当等现象都显示出了武术教育没有与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紧密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学校武术教育要明确教学的对象,以培养武术文化传承者为教育目标,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弄清楚武术的真谛,明确武术教育的意义,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兼顾学校教学与武术自身特点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二)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鉴于当前我国武术教育依附于体育教学,逐渐趋向于被动凋零,名存实亡的危机情况,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瑰宝,应当独立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添加当现代教育中。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地位与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身份不相匹配,当下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武术一般只是作为体育课程的极小的一部分而附属于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大体育教学课程中。因此,面对这种现实,学校武术教育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属于体育,但是却高于一般体育。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不仅汇集了踢,打,摔,拿,击,刺等诸法,还蕴含这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观念,形式繁杂多样,内涵复杂。所以,学校武术教育必须摆正自身的位置,不能将武术作为体育层面来对待理解教授,应当将武术设立为独立学科,拜托从属地位,从而带动就业,培养独特的武术人才,武术文化人才,积极推动中华武术文化走向世界。
(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坚持以技击为核心,加强中华文化的渗透
当前在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更多地只是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授,而且这种技术只停留在身体锻炼的层面,浅显表面并不深入探究学习。这种武术教学方法仅仅是把武术看做一般的体育,与西方外来体育项目的教授并无区别。据笔者了解,我国武术在与学校教育结合之前,一直是以技击为核心发展路线,技击是武术最根本的核心属性,也是武术区别于体操舞蹈的特性因素,因此武术必须依附于技击存在,然而当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逐渐体育化,大大削弱武术的技击性,使得武术离开了技击而失去了良性持续发展的生存状态,也导致武术缺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走向空虚华而不实。因此,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在坚持技击为核心的同时要加强文化的渗透,应当承担起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的责任,保持中华武术的鲜明特性,与民族特色,以文化传承为朱,不要在激烈的文化大碰撞中丧失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性。
四、小结
总之,当代武术教育的生存状态堪忧,其失范与矫治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参考文献:
[1]李安日,杨传松.关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第12期344-344页.
[2]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35卷第3期48-51页.
[3]张大伟,单静怡.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武魂》2013年地9期.
[4]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5]瞿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82-84.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武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