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斌�オオ�
[摘要]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艺术欣赏的视野也在不断地拓展,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艺术门类间本身就存在很多关联,在形式和演绎上具有一定的融合性。艺术教育院校已经认识到艺术多元化和融合的重要性,所以很多院校都已尝试将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开展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声乐与舞蹈结合开展教学进行论述,希望可以为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课程创新的参考。
[关键词]声乐;舞蹈;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63-03
声乐是指将人的歌唱形式艺术化,从而使歌唱的方式更加科学化,歌唱的语言更加艺术化,进而形成更加鲜明、生动、充满活力的听觉形象。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艺术美感,根据韵律节奏展现不同的动作形态,从而为人们提供视觉形象信息。如果单独演绎这两种艺术会显得单一、苍白,根据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将不同艺术形态进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本文主要以声乐与舞蹈的具体融合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阐述不同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一、声乐与舞蹈的概述
声乐是以人发出的声音为源头,将人体自身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人们通过歌喉演唱出来的音乐可以称为人声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学习基础声乐理论的前提,能够辅助声乐教学的开展。声乐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科学地了解声乐发生者的身心变化,通过对心理情感的不断调节来创新艺术[1]。同时,通过对著名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够培养学生艺术的美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艺术风格。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艺术美感的艺术形式,利用不同的动作形态来表达出表演者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与韵律的配合调整身体的动作姿态表达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性符号。舞蹈动作的特点具有连续性、抒情性、节奏性和综合性。
在艺术相关教学中将声乐与舞蹈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艺术追求,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方式,还能够使声乐剧目课程教学展现其另一面特征。
二、声乐与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声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听觉来满足人們对艺术的需求,而舞蹈是以视觉为媒介来为人们提供艺术的盛宴,二者都是艺术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声乐和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将二者进行融合需要经过可行性鉴定。确保二者间的相似性能够共存,相异性能够互补。
(一)二者的融合具有历史性
从上古时期到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歌声与舞蹈的联系一直比较紧密。我国古代关于礼仪音乐方面的书籍中有所提及,音乐是人类在精神文化层次上不断发展产生的成果,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反映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声音的高低起伏、声速的缓急以及语气的呼应,形成了我们最后听到的具有节奏、规律的音。演唱者在附和音而唱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乐,而人们随着音和乐手持盾牌、斧头等物品随着歌声翩翩起舞就形成了舞蹈的初始形式[2]。通过以上的记载叙述可以看出,音、乐、舞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二)二者的内容具有统一性
声乐作品和舞蹈作品中都包含着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社会现象的态度和情感表达,客观因素是指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生活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的升华,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艺术作品不仅是对创作者情感和对生活领悟的表达,同时也是表演者对生活中情感和态度的认识与领会。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声乐与舞蹈间能够相互融合,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三)二者间形式上具有互补性
歌声是声乐艺术形式表达的一种媒介,其声线在节奏上具有明显的变化,在展示演化和发展过程中,将优美的旋律传送到听者的耳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歌声熏染,使人们沉醉于听觉的世界中,因此声乐是以听觉为主要输送媒介。而舞蹈却是以视觉媒介展现出来的,舞者在进行演绎时是通过对身体形态的展示以及随着节奏的变化以优美的舞姿来表达自身的情感,经过形象的展示、节奏的变化以及舞步的发展升华的过程,将观赏者代入到美轮美奂的视觉世界。声乐虽然时间性强、空间性弱,但是正是这一特征与舞蹈的空间性形成了互补,二者的结合营造出了极具特色的二维空间,二者互融、互补的艺术特征不仅是对听觉和视觉的融合,同时也将声乐和舞蹈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其表达的更加直观、清晰,既丰富了艺术形式也加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二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自身与音乐、文学等元素结合的形式,引导欣赏者的思维,展现出创作者以及表演者的情感。从而使欣赏者、表演者与作品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赋予表演者艺术的气息,感染观众,同时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声乐和舞蹈都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和综合性。
三、如何做到声乐与舞蹈的结合教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将声乐与舞蹈融合能够使二者的艺术性表达的更加充分,增强了二者艺术的表现力、形象塑造力和思想表达力。而且这种多元化的艺术也满足了欣赏者对艺术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拓展了专业院校教学中声乐和舞蹈教学的发展渠道。那么如何能够完美地将声乐与舞蹈教学进行结合,接下来将对此具体分析。
(一)开设声乐剧目专业课
在教学中开展两种艺术融合的实践,发挥两个学科和艺术形式的优势,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同时大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使学生能够更适合当代的文艺市场需求和社会对创新艺术人才的需要[3]。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将完整、真实表现作品的情感思想作为主要培训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协调声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统一二者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歌声与动作的统一。
(二)调整课程结构
在原有的声乐课程上增加舞蹈表演的实践课程,通过将声乐与舞蹈的融合教学,使学生在声乐与舞蹈的结合教学中,提高形体和音乐的协调性,使声乐技能与舞蹈技能能够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演绎出作品的情感,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的综合能力。
教学中教材的选择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教材的难度需要具有梯度性,由易到难分步教学。在教学的初级阶段,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材,使学生能够轻松入门,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的中级阶段,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教材,并根据学生的能力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在教学的高级阶段,选择具有丰富实践内容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声乐与舞蹈结合的表演[4]。此外,在教学中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措施,减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教师仍要重视对专业技能的训练。比如在声乐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演唱基本的艺术歌曲或者歌剧中的咏叹调为基础。在确保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基础上,再进行歌舞表演和音乐剧方面的内容教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性,力求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统一。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防止在声乐舞蹈结合教学中出现专业性强、领悟力深但是发展面窄的现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能力,不切合实际的过度练习高深的曲调和动作难度大的舞蹈,那么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学期只学会一首歌曲和一支舞蹈,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技能提升的认识,使学生的技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提高教学的师资力量
目前专业的声乐与舞蹈结合教学还不完善,所以这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在师资力量上下功夫,在全国广泛的招募声乐和舞蹈专业的优秀人员,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教学水平,对优秀的学员进行专业
化的训练和培养,提高歌舞综合表演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力[5]。通过对声乐、舞蹈和表演专业优秀人才的招聘还能够形成权威的歌舞表演研究小组,教师们通过讨论、实践来探索声乐与舞蹈结合的研究课题,并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声乐与舞蹈融合能力的提升。
(五)合理安排学校的招生指标
为了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学校需要合理安排招生指标,优先录取具有舞蹈和表演功底的考生。在艺术的欣赏上可谓众口难调,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大众的口味,在保证声乐生源数量的基础上,增大对具有歌舞表演综合素质的优秀考生的招生比例,从而拓宽艺术院校对学员的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艺术人才和创造的艺术作品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的艺术审美需求。
(6)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发展
目前通过各艺术院校的多年努力和尝试,已经在声乐与舞蹈结合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声乐和舞蹈结合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学实际与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
距,所以學校要综合利用各种专业的优势,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声乐剧目教学更加系统、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使其创作能够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与舞蹈艺术结合教学模式的建构,[LL]是对当代社会艺术审美的附和,通过二者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够增强艺术专业领域的艺术美感。舞蹈与声乐的结合教学开拓了声乐和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将单一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艺术院校一定要充分把握这个机会,开设专业的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合理安排招生指标,优化教学资源,为艺术的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王威.浅谈声乐剧目课程教学中声乐与舞蹈双元素的结合[J].赤子,2015(09):300-300.
[2]李海涓.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中的复合型声乐舞蹈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21-122.
[3]冯璐.谈声乐与舞蹈在音乐剧舞台表演中的融合[J].赤子,2015(09):296-296.
[4]杜惠秋.谈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相互关系[J].艺海,2014(03):123-124.
[5]张英莉,任广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卷宗,2015(05):19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