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潘多
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好的师傅不一定手把手地教出好的徒弟。过去的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绝大部分的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也往往停在浅层次的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知所以然)的层次面上。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只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地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針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学生陆钊扬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亲近数学
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体验数学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而他们是乐于动手实践的。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达到能用数学语言、符号等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目的。在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帮助理解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个“有心人”,注意不断挖掘其中的素材。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模仿和记忆。操作活动也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以达到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四、“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五、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具备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能暗示。”这可以说是探索性教学引导的原则。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