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平
(接上期)
第二讲 泛调性视唱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调性”(tonality)这个词是19世纪中叶比利时作曲家、音乐学家约瑟夫·菲蒂斯创用的,起初为便于读音被用来代替“主音”(tonicality),因此,按原词义调性就是主音,这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泛调性。所谓“泛调性”(pantonality)是指“流动的主音”(movabletonies)或“可移动的主音”,流动主音是泛调性的实质,也是区别于无调性的主要标志。在这种音乐结构中,同时有若干不同主音在发挥着引力作用,但这些主音本身也是游移不定的,似乎又互相抵消,而且不限定某一个音最终成为结束音。在泛调性音乐中所包含的调性作用,并不依靠传统确立调性的方法,它是在没有任何明确甚至暗示调性的条件下,通过音程、曲调及和声进行中所含有的调性关系来提示调中心的,由于泛调性中也包括某些无调性因素。在听觉上也无明确的界限,因此,它是介乎与调性扩展与自由无调性之间的一种新的调性思维方法。
“泛调性”一词最初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用,以表示“综合所有调性”之意,来说明他的作品中调性处理的特点,而不称为无调性。1958年美国音乐理论家鲁道夫·蕾蒂又重新提出,以此来解释19世纪末瓦格纳、德彪西等作曲家致力于全面扩展调性,并且,在20世纪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既非传统调性又非无调性的一种新的调性语言,这类音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难以辨认是某个调,或同时并存的某几个调,而是摇摆于几个清晰可辨的调中心之间,但又未发展到勋伯格等新维也纳乐派那种彻底无调性的程度。20世纪作曲家巴托克、亨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属于泛调性音乐范畴。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首莎士比亚歌曲》(1953年)就是一首具有泛调性音乐特点的室内乐作品。
上例是该作品第二首歌曲《五寻深躺下你的父亲》(为女中音、长笛、单簧管和中提琴而作中的声乐旋律,其音高组织明显合有不同的调中心,如第1小节降G是中心音,其主音建立在伊奥尼亚调式;第7至9小节中心音是降B,有多利亚调式的特征;第10至17小节降E是中心音,第18至21小节降B是中心音,两者均是爱奥尼亚音阶构成的音调。除声乐旋律外,其他三个声部作为线性对位的伴奏织体也具有泛调性的特点。
第二节 教学指导
传统音乐的节奏组合是基于音值的长短关系结为有强弱规律的节拍结构。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主要采用方正和均衡对称的节奏组合以培养“节拍感”为目的的训练方法。
“节拍”是指固定时值单位与强弱规律循环的组织形式。传统音乐的“节拍感”是建立在由重音周期造成的“匀称性”方面。主要表现在:采用标准的拍子结构,由拍号决定小节中的拍子数量以及强拍和重音,通常选择包含二拍、三拍或其倍数四、六、八、九等拍,所使用的单一节拍贯穿始终,单一实质形态及其简单音型循环往复,以形成有重音和无重音的周期性重复。
随着现代音乐音高语言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音乐节奏语言从继承传统到突破传统,从量变到质变,从序列化走向随机化的多元化节奏组合的发展和变化。如有的现代音乐对传统节奏概念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将人们熟悉的简单节奏要素结合成为比以往的节奏模式更丰富、更复杂的节奏,如将传统节奏型作非常规的重音处理,频繁地变换节拍或采用不规则节拍,以打破节拍节奏的平衡感和周期性,使节奏组合极端复杂化。有的现代音乐特别是无调性音乐则彻底放弃了节拍的作用,节拍重音被临时重音所改变,全面瓦解了控制节奏运动又互相依存的拍号、小节、节拍重音作为传统音乐拍子结构的核心,拍号与小节线名存实亡,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谱,在听觉上甚至达到无法辨别的程度。更有甚者,一些现代音乐在形式上则完全取消了拍子和小节线,采用自由随机的方式赋予表演者以理解音值关系的自由,从而使节奏的组合彻底摆脱了节拍的控制。节拍与节奏最终分离。总之,现代音乐的节奏观念虽然是以不规则的律动和向前运动的不稳定性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并不排斥规则和稳定的用法,从而造成节奏语言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以致在听觉上显得模糊不清。
本教程中的现代音乐在节奏组合方面含有规则节拍、不规则节拍、变换节拍和无节拍四种类型,大多数是由拍子无节拍重音和多拍子无强弱规律的节奏组合,因此,在没有节拍重音规律的情况下,将音长式样及其关系作为主要训练内容,以培养有别于传统音乐节奏组合的新“节奏感”,是学习现代音乐节拍节奏的一种有效方法。
所谓“节奏感”,是指依内听觉感知音的长度以及把握相对或绝对音长关系的能力。“相对音长”是依据明确的音符即有量记谱法,而“绝对音长”则由乐曲的速度所决定。当不同的节奏组合在横向上形成旋律,或在纵向上构成对位时,准确地判断和把握相对或绝对音长及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音乐的节奏感主要表现在放弃了以规则律动的节拍和稳定的周期性重音为基础,而感知音长式样及其结合形态的传统方法和习惯意识,是以不可预计且高度复杂的节奏组合、不规则的律动和非周期性的重音,合乎规范性和艺术性的表达,通过特定的速度获得节奏语言在时间上的发展等现象,来感知音乐中音长与时间相互关系的。因此,根据现代音乐的不同的节奏组合,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练习:
1.单一节拍节奏的练习。既包括每小节拍数可以被“2”或“3”整除的规则节拍,如四二拍子、四三拍子、八六拍子等;也包括不能被整除的不规则节拍,如四五拍子、四七拍子等。在音乐作品中,规则节拍的节奏组合若放弃强弱律动的规律,采用非常规的重音处理,在听觉上会产生交替的节拍效果,形成一种律动的不平衡感。
2.变化节拍节奏的练习,主要表现在横向上频繁的拍子交替,有的音乐是在明显的段落处变换节拍,有的音乐甚至以小节为单位变换节拍,由于节拍重音的周期发生了变化,因此简单的音长式样可组成复杂的节奏。变换节拍的节奏练习,可采用“中介音符”的方法进行训练。“中介音符”类似于教学中的“通分”,指不同节拍之间所共有的音符,如八三拍与四二拍的节奏组合,可将四二拍中以四分音符为一拍转换成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形成八四拍子,其中八分音符就是前后节拍的“中介音符”。
3.无节拍节奏的练习。这类音乐由于不受拍号和小节线的束缚,仅依靠不同音长式样按某种数理方法来组合节奏,并允许表演者有相对的自由,使得实际的节奏组合整个依赖于演奏的瞬间,在内心听觉上无法精确地预计将会听到什么式样的节奏,也无法断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特定的演奏结果都可能听成有节奏的结构或没有节奏的结构,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解释。无节拍节奏的音乐,虽然与严密控制、精确计算的有节拍节奏相比,因音长关系的相对自由,甚至表演者可随意发挥,表面上看可能难度不大并且较容易掌握。事实上,无节拍节奏在音长感、速度感和非律动感等方面比传统节奏有着不同甚至是更高的要求。
总之,现代音乐节奏的发展和变化是建立在传统音乐节奏的基础上,掌握现代音乐节奏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良好的节拍律动感、稳定的速度感,以及对各种基本节奏型的判断、识别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现代音乐的节奏组合。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