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摘 要] 民歌元素在流行化趋势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多種手法,运用的恰当既可以丰富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又从另一个层面展示民歌元素的永久魅力。民歌元素的流行化趋势让流行音乐也更加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让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流行化趋势与传承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新型织体编配以及经典作品的旋律基础上。
[关 键 词] 民歌元素;流行化;趋势;传承
[中图分类号] J64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49-01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层面的需求也水高船涨,促使国内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将民歌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中,并日趋显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生命力。现代与传统的良好结合,即丰富了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又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民歌元素的永久魅力。民歌元素的流行化趋势让流行音乐也更加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让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历史长河中,民歌元素的流行化传承的手法和方式相比过去,形式多样化,并且都兼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自身的民族个性与风格。概括性阐释民歌元素在流行化趋势的传承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歌元素流行化趋势的历史现象
众所周知,可称之为流行音乐的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当下流行的,广受人们喜爱,并得到广泛传播或传唱的,内容通俗易懂,情感丰富及部分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作品。民歌元素的流行化趋势也不外乎这些特征,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如早期创作出带有爵士风味的流行歌曲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流行音乐界出现了摇滚乐、校园民谣,及近年来广泛受到人们欢迎的迪斯科、说唱乐、嘻哈乐、香港的粤语歌曲等音乐风格无一不是对一种民歌元素流行化趋势的传承与发展。在我们借鉴西方的音乐元素后,更是体现了民族化的深层渗透与民族大融合。
二、新型织体编配的运用与民歌音乐元素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配器形态上固然会有很大的发展与革新,纵使伴奏织体与风格方面有着不断的改变,但随着电子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却越来越青睐于电声辅助。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作品的伴奏中很少单纯使用传统的伴奏乐器,多数流行音乐开始运用电声乐队做伴奏,然而到了90年代后,流行音乐作品的伴奏中大量使用了电子音乐的伴奏形式,使得许多老歌新唱,别有一番风味。如,李有源作词,李焕之作曲的一首陕北汉族民歌——《东方红》就受到很多当代流行歌手的创编。
三、民歌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基础特征
民歌元素借鉴到流行歌曲中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与追捧,早在20世纪初就有例为证,黎锦光老先生的音乐作品就大量地借鉴了民歌元素,如《夜来香》等就掀起一次追捧热潮。就其掀起的一时热潮,值得我们研究的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听众认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作品具备经典的旋律性基础特征。我国流行音乐在20世纪末还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出现了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进入21世纪后,再次掀起一股名族风,大批年轻音乐爱好者用现代又时尚的方式重新演绎着民族元素的魅力。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等,暗蕴着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在其中,其作品的旋律基础特征,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四、民歌音乐元素中的的经典借鉴与传承
民歌元素的流行化趋势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即经典的借鉴与传承。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部分作曲家迈出了这一步,并大胆地尝试创新,如,李叔同老先生的作品《送别》,其曲调最早见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当时被认定为一首“艺人歌曲”,在19世纪晚期盛行于美国。然而,经典往往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梦见家和母亲》的经典旋律又被日本歌词作家填词,成为一首名为《旅愁》的日本经典歌曲。传播到我国是由李叔同老先生于20世纪初,留学日本后再次重新填词命名为《送别》。
总而言之,民歌元素在流行化趋势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多种手法,运用的恰当既可以丰富音乐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展示民歌元素的永久魅力。实际运用中还需要适应时代,并掌握民族风格特征。民歌元素让音乐更加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观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拼贴,一方面提升了作品的情感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主题形象的重塑,所以,民歌元素的流行化趋势让经典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陆正兰.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金白颖.也谈中国流行音樂特点及发展问题[J].黄河之声,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