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去年上半年,一直在县城医院前摆小吃摊的二叔和婶子转战到省城,以为这儿消费能力强,客流大,仍操旧业就能赚得钵满缸盈。
那一阵,他们跑了很多地方考察市场,最后物色了一处位于中型专业医院斜对面近30平方米的转租门面。相对来说,婶子更有心计,自以为眼光独到。旁边是几家小超市、水果店和礼品店,只有他们一家做吃的,也就是成了街面的独门生意呀!他们还是经营自己最擅长的品种,早点供应各种汤面、油条、烤饼,还有豆浆和热牛奶。中午和晚上炒花饭和做一些小炒。婶子心里盘算好了,这样基本上能把各个时间段的需求都涵盖到。
可开业后的一个多月里,店里的生意做得不温不火。由于临街门面的租金较高,再加上食材涨价,虽然他们把利润压到最低,味道很有特色,供應的分量也足,但除了一些过往行人外,原来所定位的最大的潜在顾客群体,也就是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却很少光顾。这是婶子不愿看到的结果,也对其中的缘由不得其解。
那天,早餐高峰过后,他们守着趋于冷清的店。这时,一位手拿保温盒的中年妇女在店门口张望。婶子热情打招呼,大姐长大姐短叫得挺热乎,说店里的汤面品种多,味道正宗,还有油饼也炸得蓬松入口,绝对用新油。那妇女却不为之所动,小心地问:“大妹子,你知道附近哪儿能买到原汤水饺吗?我家老公刚动完手术,食欲不好,就念这口。”婶子一听,脸色立刻就变了,对她爱理不理的。正在洗碗的二叔放下手里的活计,热心肠地告诉她:“你转过这条巷子,一直往前走,就到那条小食街了,有家叫‘如意店的馄饨就做得很不错。”
中年妇女道了谢,满心欢喜地离去。婶子顿时埋怨开了,说二叔尽冒傻气,脑子少根筋,把上门的生意往外推。“你不指路,说不定人家就改买汤面了呢!”二叔也不申辩,憨憨地笑着。
后来有很多次,不管在店里或从外面进货归来,只要碰到想吃热粥、包子、热干面等的顾客,二叔就当起了导购员,热情地给别人指路,“傻气”照冒。逢此,婶子便横眉竖眼,恨不得堵他的嘴。可想想也是,店的经营面积和自己最拿手的品种有限,要想把各种小吃做遍,肯定不可能。
就这样苦熬了几个月,没曾想,情形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时有顾客专程登门,指明要吃他们下的汤面。还有的病人家属一口气要买十几只油饼,说是带给病友。医院后勤的主任慕名前来,吃完他们的小炒后,感觉店内的卫生条件、菜价和味道都合适,推荐他们到病室送餐。一时间,他们在店里忙不赢,把侄女叫来搭把手。从早到晚,店里一派红火。
婶子后来从顾客那里打听到,原来是“傻帽”的二叔在潜移默化地起了作用。他把自己做不了的生意热情介绍给同行,别人“知恩图报”,隔街不隔情,转过来向顾客推荐他们的店。这样人心换人心,口口相传,相互提携,才有了二叔店里这样利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