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6-05-30 00:40李万文梁学军赵兰民刘新爱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李万文,梁 丽,梁学军,赵兰民,刘新爱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李万文,梁丽,梁学军,赵兰民,刘新爱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猝死;防治对策

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和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而精神病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因为存在有精神症状和表达能力受损等情况,不能及时表达躯体不适,所以临床医师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潜在风险较高。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旨在探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风险[1]。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调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2005年—2015年住院的全部猝死的病例为研究组,入选标准:(1)猝死发生在住院期间;(2)长期卧床、机体营养差、自杀、窒息、噎食者除外。对照组:根据每个猝死患者的特点,各选1个条件相当的患者组成对照组,选取条件:(1)年龄、躯体情况及精神疾病诊断与猝死患者最相近者;(2)入院时间最接近猝死患者的患者。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采用预先设定的调查量表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病程情况、精神疾病的诊断、合并的躯体疾病、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剂量、联合用药情况、抽血检验情况,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5项、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辅助检查,如彩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来院时精神躯体状态(拒食、兴奋躁动、恶心呕吐、发热震颤)、死亡时间。最后统计学分析得到的结果。

2 结 果

2.1发生猝死的时间段分析2005年—2015年精神科共收治住院患者12084人次,其中发生猝死的患者有6例,猝死率为0.5‰。住院患者男女的比例约为3∶4;平均年龄57岁(44~69岁);中位数病程7年。从入院到发生猝死的时间最短1 d,最长351 d,中位数202 d。猝死发生的时间段和相应猝死发生例数分别为:0:00~8:00时4例(占66.7%),其余时间段共2例。0:00~8:00时间段猝死发生率比其他时间段要明显偏高。

2.2抗精神病药物对猝死患者的影响失眠症1例,焦虑症1例,精神分裂症4例。尽量遵循了单一用药原则。有的因猝死前曾出现兴奋躁动或坐立不安而肌肉注射或静脉给予苯二氮类药物的有3例,研究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片、氯氮平片、舒必利片的应用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1),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应用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猝死患者的影响

2.3猝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该研究中58.15%的病例有心电图改变,55.42%的病例心肌酶异常,其中80.13%猝死患者有心电图或(和)心肌酶谱的改变。

3 讨 论

该研究猝死患者病情特点如下:1例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猝死,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住院期间一直服用“阿司匹林、异山梨酯”等药物;1例可能为脑血管病所致猝死,患者病前曾有脑梗死病史;1例可能为严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所致猝死,患者入院前后2次行多导睡眠监测,均提示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例为狂犬病所致猝死,患者病前有被狗咬伤情况,后请相关科室会诊明确诊断;2例病前有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病史,猝死原因不明。本研究结果提示精神病患者的猝死与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科药物导致心肌受损以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的医疗规范;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减少医疗纠纷。

该研究发现猝死发生率较高的时间段为0:00~8:00,考虑可能和凌晨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心跳、呼吸变慢等因素有关。有文献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影响较大导致猝死比例上升,尤其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2],并且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从目前报告的猝死病例看,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非典型抗精神病物更容易引起猝死,而典型药物中又以低效价抗精神病药多见,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3例猝死患者在猝死当天曾被给予苯二氮类药物,故精神科患者合并用苯二氮类药物时,应特别关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尤其肥胖、睡眠时鼾声大作及睡眠中有憋醒现象的患者[3]。氯丙嗪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尽管本研究组显示:猝死组氯氮平的使用有高于对照组的特点。精神病患者由于较长时间处于兴奋冲动状态,抗精神药物需要长期服用,调整药物频率也较快,而且饮食不规律,营养摄人难以保证,使体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易出现肝肾功能受损,使机体对不良因素反应敏感,从而增加猝死风险[4]。精神病患者伴发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者,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猝死风险增加[5,6]。该研究中58.15%的病例有心电图改变,提示应为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本研究同时提示患者的心肌酶增高和低血钾是发生猝死的另一个危险因子,尤其对新入院时表现为急性兴奋狂躁,活动增多的患者,容易出现心肌酶谱等异常[7]。

为了降低患者的猝死发生率,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有效处理,具体医疗措施如下:(1)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临床医师,临床医师及时采取医疗措施;(2)按医疗常规严格执行查房制度(医师一天至少2次查房),重点患者多查房,尤其要增加夜间查房次数,护理上协助患者晚上如厕,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3)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人院后对患者其进行心电图、彩超等各项检查,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医护人员需要多加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生命体征、精神状态);(4)如果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较重或者年龄偏大,尽量选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和安全性高的药物,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5)督促、协助患者多饮水、合理膳食,保证充足摄人必需的营养;此外,在患者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督促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6)如果患者有锥体外系反应,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如噎食),特别是老年人,临床医师应特别注意,防噎食意外发生,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决定下一步诊疗方案(减药、换药、停药);另外,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如建议患者吃饭吃七八分饱,吃的食物要细嚼慢咽等。本研究研究组病例存在偏少问题,需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海东.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危机研究及干预概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265-266.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1-352.

[3]韩苗苗,何庆,施遥,等.睡眠呼吸暂停模式间歇低氧对心脑血管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42(9):946-947.

[4]张丽丽,杨志华.精神病患者猝死的临床对照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4):1-2.

[5]张丽珠,程灶火.精神分裂症多重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2):119-122.

[6]方政华,周剑,左静,等.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报,2014,11(1):79-81.

[7]张生.住院精神疾病猝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97-98.

[2015-07-11收稿,2015-08-10修回][本文编辑:吴蓉]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志码]B

[作者单位]454003河南焦作,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精神科5区(李万文,梁丽,梁学军,赵兰民,刘新爱)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2.013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