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探索

2016-05-28 22:14张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模式一带一路

张超

摘 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国际技术转移面临着重大机遇,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有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寻找一条适合高校的国际技术转移道路,才能让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的重大机遇

1.产业和产能输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合作以及传统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较大技术和产能需求,有利于国内的优质产能或者技术,顺利地供给其他有需求的国家[1]。因此,在与相关国家进行产能输出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势必给高校国际技术转移带来红利。

2.技术和装备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技术和装备的国际竞争[2]。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大而不精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其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提高装备质量、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协助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变我国装备出口中的低附加值部分,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口碑和认知;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布局、装备本土化和适应性工作,也是我国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技术输出和人力输出。

3. 科技和人员交流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科技合作、人才交流活动的支持和引领,科技人文交流是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应以联盟和联合的方式,通过联合构建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共同制定相关标准等方式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技术共享和共同创新[3]。

4.产业投资与合作

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加强产业投资与合作,特别是深化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合作,是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沿线各个国家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重点领域[4]。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顺应“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这些国家投资创业。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投资合作来完成产业转移,并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产能合作。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1.直接转移及产业化延伸

这种转移模式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将本单位或相关单位已有技术直接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或联合企业和专家对核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和工艺适应性工作,然后在落地企业实现产业化。该种方式也可以在国内进行相关产品或部件的加工研制,然后再销往国外,从而实现将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延伸[5-6]。

2.按需转移和定向协作服务

这种模式类似于定制化服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接到某一企业的技术需求,然后将该需求进行研讨论证,组织专家进行专业鉴别和判断,在可行的条件下与企业进行沟通,给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明确技术服务方向和服务点。整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国际渠道广泛和技术调研论证的特长,帮助客户从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从源头上保障了客户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合作的风险[7-8]。

3.联合研发和后期推广

这种模式类似于联合技术开发类项目,把企业、专家和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捆绑在一起,主要是针对技术较为成熟、行业内领先的共性技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收取应用企业少量技术服务费用,将技术进行实际许可,并持续进行后续技术跟踪和支持,以转化为实际收益再进行利润分配,以便后期进一步推广和享受市场获得收益[9]。

4.组建实体化联合机构

这种模式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以其拥有的技术作价入股与企业联合组建实体化机构,技术专家或者技术转移机构在实体化机构中享有参与运营的权力和股东地位,相应的技术产出收入归公司所有,然后按照约定进行收入分配。这种模式也符合企业的需求,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直接参与可降低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及二次开发的风险。

5.联合开发和自主经营

这种模式是针对实力较强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由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独立投入人力和物力完成核心技术的引进与二次开发等工作。然后,在技术落地国家组建本土化的孵化、产业化基地,开展适应性及综合性的评价,最后建立实体化企业,对最终成果进行经营[10-11]。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工作遇到的问题

1.高校本身技术输出能力不足

国内高校更加注重自由探索,对于市场需求,尤其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是很敏感;而国际企业只有在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或者研发成本过大时,才会想到取得外围技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本身缺乏能够直接输出的优秀成果或技术,技术整体产出水平较低,在与发达国家竞争国际技术输出市场方面差距较大,导致整体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技术输出能力不足[12-13]。

2.高校缺乏高端技术转移人才

一方面,我国高校虽然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但都是简单的技术或者项目信息交流对接,对项目和技术本身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另一方面,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科技、法律和风俗习惯,需要从事技术转移者具有丰富的复合知识和经验,而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尚未建立较为高端的专门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培养机制,更是缺乏对相关人才引进和待遇提升方面的激励制度。因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数量少,尤其是可以专门从事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4]。

3.高校在国际技术转移中主体地位缺失

高校作为技术转移的主体,并不缺乏科技成果,但大多数科技成果距离市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考察的是理论可行性,而对技术本身缺乏表征及论证;二是高校科技成果多是基于实验室小规模实验得出,与市场实际需求有很大区别。因此,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我国高校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主体地位缺失[15]。

4.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体系有待完善

近些年,我国高校技术中介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大幅增加,也开展了很多国际技术转移业务,但整体上高校技术转移的中介组织体系未系统建立,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国际技术转移业务能力方面欠佳,大多还停留在消息转发沟通阶段。一方面,高校对其他国家的合同法或者技术转移法律法规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对国际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上也有较大缺失;另一方面,在运行模式、服务模式、赢利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全依靠市场化运行来实现自我发展还比较困难,从而影响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整体发展[16]。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新模式

1. 建立“技术+资本”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高校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先在于组织模式的创新管理,利用国内的高技术资本和国际金融资本融合,一起撬动“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市场,进而使国内技术或成果有效转移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带动社会、国家间资本的活力,为技术、资本、市场三方搭建有效桥梁,进而为技术的最终转化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具体执行层面,一是争取“一带一路”专项技术转移资金的支持,或与相关国家及企业设立联合基金,撬动国际资本,为优秀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使更多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二是充分进行项目考察、市场预测、投资调研、生产条件许可等调研,把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三是与技术转移的供求双方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确保技术转移的各流程,并促成相关国际技术转移项目。

2. 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技术转移评价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评价缺乏系统性考虑。因此,为了客观评价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进一步使我国参与到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竞争中,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技术转移评价体系。一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评价中充分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多环节以及转化主体和转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二要在具体指标设计上充分考虑与国际指标的衔接和可比性,扩充相关监测指标,完善统计数据基础;三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面、综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把国际技术转移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价,最大程度地提升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率和产出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技术转移起点前移的技术全流程跟进模式

由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特殊性,往往供需双方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沟通和接触,并且单纯的技术贸易或专利许可模式单一、谈判冗长、适应性差,因此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有必要建立一种技术转移起点前移的技术全流程跟进模式。该模式的主体思想是合作开发及合作平台建设,将技术转移的起点前移至应用基础研究,甚至是前移到基础研究阶段。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首先需要引导企业和技术持有团队联合进行导向性研究。高校要负责接洽企业与技术持有团队签订相关协定,具体约定在科研投入、科研成果、项目管理方面的细则,真正让企业进入科研技术创新上游,给企业和专家吃下“定心丸”;使信息更加对称,增加项目研发的可靠性、合理性、进化性,真正架起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间技术转移的桥梁。

4.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体系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特别要注意与当地政府和人员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很多的信息必须亲临相关国家扎扎实实做调研才能获得。一要加强国别研究,多把研究人员送到当地去收集情况。二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一方面,是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瞄准需求,定点投放,重点支持,使高校符合该国家发展的优势技术成果完美落地;另一方面,组织专家、教授与相关政府及企业进行对接交流,对具体项目进行集中攻关,服务当地政府和企业活动。三要以联合的方式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在实体化机构的基础上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科技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技术共享和共同创新。四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往来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5.建立覆盖产业化全过程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作为中介方,应承担筹建科技成果转化统一的操作平台工作,穿梭于高校、生产企业及相关国家之间,及时了解市场急需并适用的技术,完善转移技术名录,做好“纽带”工作,统筹各方信息和思路,从第三方角度审视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提出一套能够为各个利益主体接受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整体规划或方案,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各个环节的价值。因此,只有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集成技术和战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推动下,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才能不断优化,从而保障技术转移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系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引进国际高技术资源落地服务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Z141103004414092)、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2014年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提升专项”(Z141101004414097)、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平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邱奇.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我国产业资本输出[J]. 理论视野,2015(8).

[2]王先民. 浅谈如何应对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J]. 品牌,2015(8).

[3] 李新创.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钢铁以走出去的机遇分析[N]. 世界金属导报,2015-09-01.

[4]贺亚男,丁力,潘浩.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动天津科技开放创新的对策建议[J]. 天津经济,2015(7).

[5]周大鹏.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能力评价研究 [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6]贺亚男,丁力,孙静. 海外金融机构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分析与对策[J]. 天津科技,2015(11).

[7]徐小丽. 典型国家(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及趋势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12(26).

[8] 郭志毅,庞锐. 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职业化发展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6.

[9]刘奕岑. 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分析[D]. 重庆:重庆大学,2006.

[10]张寒. 大学—产业界科研成果流动模式的演变:从技术转移到知识交换[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2):62-69.

[11]乔翠霞. 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 理论学刊,2015(6).

[12]刘长颖. 我国高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1(3).

[13]应辉辉. 新形势下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应对策略研究[J]. 今日科技,2015(1).

[14]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跨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 中国高新区,2015(6).

[15]刘长颖,傅利斌.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问题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11(6).

[16]陈汉梅.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及问题[J]. 当代经济,2011(9).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国际高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模式一带一路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