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摘 要: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美育、重视美育,了解美育发展现状,认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将美育落到实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真正把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机制;全面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意见》中也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理想,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和追求。全面发展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获得完整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教育,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和优美灵魂的重要载体,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全面深刻阐释的理论家。他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也就是审美教育。所谓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互动的教育活动。
1903年,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倡著名的“心育论”,提出“心育”包括知育、德育和美育,教育要培养精神与身体以及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之宗旨”。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将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提出军国民主义(体育)、实力主义(智育)、德育主义(德育)、美育主义(美育)再加上世界观教育,这就是“五育”的新国民教育方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和促进,共同完成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例如: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十五讲》一书中讲道:美育是实施德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美育的强烈感染力是一般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道德因素;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美学知识已成为当代科技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体育与美育作为身、心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同样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
美育是一种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创造力、有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我们只有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重视美育,真正把美育落到实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高校现实出发看加强美育的迫切性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1989年,国家教委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艺术教育的课程,课程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但各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和艺术教育发展水平却很不平衡。
围绕大学生美育状况,2015年暑期,笔者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美育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十分准确,排名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关于“大学生中小学期间在学校是否接受过完整的美育课程教育”,10.2%的学生回答从没有;42.3%的学生回答有一些;34.9%的学生回答很少; 10%的学生回答比较多;只有2.6%的学生回答非常多。对“是否掌握某种艺术技能”,53.6%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20.9%的学生表示粗浅掌握一种;熟练或非常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的为25.5%。这说明现有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美育还是相对薄弱,更显示出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以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和电视为主,而参观博物馆、艺术展或走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频率均远远低于前三项。对于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70.7%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美育课程设置的状况,有47.1%的学生表示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需要选修一定学分的美育类课程,有25.2%的学生表示在专业课中有美育类课程;有9.8%的学生表示本校没有美育类课程的要求;有17.9%的学生不了解本校美育课程的要求。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美育类课程有所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对美育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是:学生对教师水平的满意程度最高,课程内容其次,但对活动场所的满意程度较低。学生认为学校美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体验环节,占57.2%;二是课程种类太少,占50.8%;三是场地不够,占39.1%;四是教师讲得太枯燥,占34.7%。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有29.9%的学生认为学校艺术类学生社团“非常活跃”,有63.3%的学生认为“一般”,有6.8%的学生认为“很不活跃”。从学生本人参与艺术社团的情况看,有15.8%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有58%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有26.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美育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是感兴趣的。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美育相对薄弱,大学阶段的美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加强高校美育显得更为迫切。2015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明显改观。
完善美育机制和措施,将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美育,首先是教育者要提高对美育重要作用的认识,真正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完善高校美育机制和措施。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1994年,美国出版《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从幼儿园到高中分三个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每个阶段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并不是用艺术家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艺术、热爱艺术、懂得怎样去欣赏艺术,在参与中培养自己的艺术才能。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美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普及,这也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很好的美育基础。杨百翰大学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而闻名,全校有18个学生艺术演出团,其中舞蹈团有芭蕾舞团、现代舞团、国标舞团、国际民间舞团、民俗舞团等,艺术团的许多学生是非艺术专业,但艺术团的演出水平却是非常专业和高质量的,曾先后到世界5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
加强美育须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美育实践、融合社会资源”的原则,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机制。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好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要加强高校的美育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每个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并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偏好,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学校可以设置系列的、不同层次的艺术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根据条件可以选修艺术专业的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丰富艺术课程的种类,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加强,对高校美育的要求将会更高,高校要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衔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艺术高校要依托相关学科优势,提升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普通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担任本校兼职艺术教师,拓展美育教师资源平台。
其次,重视美育实践,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对学生美育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的特点离不开实践,艺术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按学分实施课程化管理,如读文学名著、观摩戏剧、戏曲、影视、舞蹈、音乐会,参观艺术展览、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排练演出、书画摄影展、微动漫制作比赛、学习掌握一门艺术技能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学生创新发展的空间,同时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许多高校的学生艺术团通过学生自己创编文艺节目,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搬上舞台,受到师生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就会使校园产生一种强大的美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融合社会资源,营造校园美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创设的文化环境蕴含着美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知或感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一些人文景观,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美育的大舞台,要积极扩大师生的参与,引导校园文化活动从自发到有计划、上水平发展,形成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期盼。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和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表演,开设专题讲座等。同时,高校要加强美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艺术团到社区、中小学进行演出,要创造条件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到国际舞台去表演。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一定能够强化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高度重视,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把美育落实到每个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JDSZ208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5-09-15.
[2]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2-12.
[3]蔡元培.美育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译.中国美术教育,1998(5).
[9]马达,陈雅先.美国杨百翰大学艺术教育考察纪行[J].中国音乐,2013(4).
[10]彭吉象.艺术教育中国梦[J].艺术教育,2013(10).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