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文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校应将精品项目建设作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从组织支撑、激励保障、示范引领等方面,不断谋求工作创新,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当前,辅导员工作一定程度呈现“少思想性”和“泛事务化”倾向,既是各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症结所在。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辅导员提升职业素养明确了“能力参数”,2015年出台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更是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有效路径,指出了努力方向。近年来,依照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精品项目建设的有关指导,北京科技大学坚持以“精实化、精细化、精品化”为原则,以“前瞻性、实效性、示范性”为导向,将精品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蓝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为精品项目培育锻造“深水港口”
“新蓝海”意即形容一片值得去拼搏创新的领域。在以精品项目建设推动工作成效的这片“新蓝海”中,辅导员个体和团队如同“舰艇”和“航母”,学校需要着力锻造“纵横有序、上下贯通”的“深水港口”,并使“港口”成为辅导员队伍的衔接点和补给站,为辅导员精品项目的发掘培育、提升推广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组织支撑和保障体系。学校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着力构建突出价值塑造、尊重学生主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了辅导员队伍的“双线晋升、三向发展、四级培训体系”(职称、职务双线晋升;转岗、职业化、学位深造三向发展;初级、常规、专题、高级四级培训)以及“34568”模式[1]的考评机制,从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评、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化的制度设计。同时,强化对辅导员精品项目和特色工作的培育和推广,将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了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的激励政策。
二是注重横向延展,搭建辅导员年级组交流平台。学校依据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情况分别组建了本科一年级~四年级的辅导员工作组和研究生辅导员联谊会,由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年级工作组实行定期交流机制,每学期针对同年级学生成长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展至少3次小组研讨和调查研究,通过经验交流和思路碰撞来发掘有利于实际工作开展的创新做法、实践经验,同时积极组织红色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几年来,年级组建设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例如:新生辅导员年级组在每学年末整理汇编的《新生辅导员攻略》《工作案例集》等资料,已成为新上岗辅导员入职必备的“武林秘笈”。
三是注重深度拓展,成立辅导员志趣发展小组。为进一步帮助辅导员探索职业兴趣、培养专业能力、实现志趣发展,学校组建了辅导员志趣发展小组,目前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五个类别,围绕专项工作内容和职能,通过研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定期组织集体学习、学术沙龙和课题研究活动,既增强了辅导员团队作战和集体攻坚的能力,也有力促进了专项工作的开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例如:心理素质教育辅导员志趣发展小组通过定期组织集体学习、集体备课等,促进了小组及每位成员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部分辅导员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开始承担心理课程教学任务,该小组还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于2015年初正式出版。
四是注重选树典型,设立“辅导员创新工作室”。学校针对在一线工作中涌现出的辅导员先进典型,结合其中比较突出的创新性成果,设立“辅导员创新工作室”,给予专项支持。同时,注重发挥工作室的集聚作用,着力实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品牌项目的统一,努力将辅导员打造成有所专长的“行家里手”和研究型人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学校已成立网络思政、学业辅导、新生教育等多个创新性强、实效性佳、认可度高的工作室,切实在相关领域发挥了以点带面和集聚人才的作用。
此外,学校还按照工作职能和实际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项工作辅导员,包括“党建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等。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年级组、志趣发展小组、辅导员创新工作室,以及专项工作辅导员犹如“港口”的“网格化”组织建构,横纵结合、各有侧重,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加油站”和精品项目的“孵化园”。
强化过程管理,为精品项目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精品项目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工程,需要明确的方向指引、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提供坚实保障。学校注重强化精品项目运行的过程管理,在定位上树标杆、在质量上下功夫、在宣传上出实招,为辅导员“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一是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学校紧密结合辅导员岗位定位,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务实求本、开拓创新,重点发掘和培育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特色性、示范性的辅导员精品项目,努力使学生工作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铸精品,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打造有温度和有深度的育人品牌。同时,引导辅导员 “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在实践原野中研究、在专业思考中成长,努力成为有思想高度、实践厚度和创新活力的研究家和行动者。2015年,共有11个辅导员项目获得重点立项,项目支持经费总计达30万元,如“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精品项目,以“公开承诺、履职践诺、述责评诺、反馈提升”为主线,建立学生党员目标管理机制,通过学生全员参与、全程监督、背靠背网络打分的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述责测评,督促了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先锋模范和服务表率作用的发挥。“‘大冰辅导员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实践”精品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即时性与普遍性,坚持育人功能,把握思想导向,创新教育话语风格和话语内容,近两年来累计发布原创网络文章逾200篇、近20万字,关注师生逾3,000人次,阅读量超160,000人次,出版首都高校首部辅导员网络育人专著《碰撞:“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上述两个项目先后入选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名单。
二是树立整体意识,坚持质量导向。学校对辅导员精品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健全和优化以立项申报、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质量评测、效果反馈为主线的项目管理机制,统筹把握立项检查、中期审查、结项考核三阶段,防止出现“两头沉、中间空”现象,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同时,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注重项目建设与学生需求的无缝对接、内容供给与方式方法的和谐统一、实施主体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例如:获评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案例的“多维感观价值观主题班会”项目,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开展设计,通过听、说、读、写、看、思、行多环节框架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全员策划、全员参与、全面覆盖12个核心词语,真正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入脑、入心、入行”。
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坚持成果导向。精品项目建设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以点带面推进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学校积极依托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辅导员的典型经验、精品成果;另一方面,学校注重把精品项目的做法固化于制、实化于行,在全校范围内、在全体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推广实施。例如:本科生学长导师、党员帮扶行动、新生成长对话课、新生适应小组工作、党建工作进宿舍等精品项目都已在全校实施,并取得良好反响。通过对精品项目建设的系统化设计、针对性培育和制度性激励,学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近三年,学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资助育人、社会实践等十余项工作成果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辅导员在全国、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三十余人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注重因势创新,为精品项目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实践证明,精品项目这片“新蓝海”对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提升,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价值,也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后,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突出强调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协同创新,努力推进辅导员队伍在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一是强化理念创新,培养行家里手。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在理念层面,即要回答好“何为精品项目”“精品项目价值在哪里”等问题。特别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在事实上还居于教学、管理辅助的位置,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距离形势要求和学生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引导力度,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辅导员队伍头脑,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自信、角色自信、使命自信,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理念,鼓励辅导员结合志趣发展、结合专业专长、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精品项目建设,真正成为在理论上、口才上、笔头上有“几把刷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家里手”。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实现内涵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面临的关键制约在传统层面,多数一线辅导员由于身份、专业、工龄、职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获得开展专项工作研究进而建设精品项目的机会,工作业绩多依靠日常事务的外延扩张。“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往往是一线辅导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但是,辅导员假如承担了过多的琐碎性、重复性、临时性工作,很容易失去主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常常导致工作“有辛苦,没成效”。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需要树立战略思维,站在学校教育事业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具体问题,积极协调争取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方式创新的制度支持,鼓励和保障辅导员加强学习、注重研究、善于统筹,实现辅导员工作业绩的内涵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充分运用网络时代全媒体、大数据、即时通讯等特点,将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到培训、考核、激励的全过程中,不断增强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能力,让网络空间成为辅导员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激发队伍活力。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困境是辅导员自身能够支配、调动、协调的工作资源极其有限,一线辅导员工作经常出现“被动执行多,主动推进难”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协同创新,让辅导员有更多机会获得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支持,把辅导员队伍真正视为“立德树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要引导辅导员意识到“有为才能有位”的道理,改变“一亩三分地”思维和“单打独斗”状态,主动求新、求合、求变,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的结合点,跨学院、跨年级组建志趣发展团队,实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每一名辅导员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业是无限的,辅导员之间、辅导员队伍与学校其他教师队伍之间、学生工作系统与学校各个职能系统之间,只有通过建设精品项目的契机,都做到合作共赢,才能达到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4568”模式:“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四深入”即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网络;“五项制度”即登记制、联系制、查寝制、听课制和例会制;“六项原则”即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德才兼备、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重、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八项工作职责”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学风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