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展 王佳
【摘要】很多老师误把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混为一谈,辨析不清。本文从理论基础、学习效果、教师要求等方面讨论了两者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在培养目标、产品价值、教学责任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教育工作者明了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更好的做出选择。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异同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杨平展,主要研究人员:王佳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1-02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
所谓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教学中的项目最终指向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产品。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追求项目成果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掌握系统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选取的项目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实施时,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结合项目课程的三个关键理念,即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1],它们分别涉及课程的目标、组织与实施三个层面。参照项目课程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对项目教学进行设计。
联系论关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一个人只具备了知识,或者只完成了工作任务,不能说他就具备了职业能力。只有当把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并能够出色的完成时,才可以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所以,学生应在与必要知识紧密联系的项目中进行学习。联系论的观点要求教师在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能够合理选择知识,并且选取的知识能够较好地与项目实践相吻合,便于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更好的感悟和体验。
结构论反应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即决定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构方式。在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需按照项目工作流程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在知识重组时,教师不仅要顾及工作任务的实施要求,还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
项目的结果要求产生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成果。项目驱动教学中可以用实践成果来激励学生产生成就感。项目是由连贯的任务组成的,单个任务完成的成就感与后续成就暂未实现的遗憾感可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在课堂中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的引入需教师创建一个真实的情景,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其实就是任务、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互动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
设计的任务是课堂的主线,处于核心位置。课堂以提出任务开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展开,并以对任务成果的评价结束。教师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任务中包含知识点的数量、任务量大小、教学重难点等,以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合理设计任务,避免任务难易不当而影响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主宰者,教师的职能由“教学”向“导学”转变,教师成为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者、任务完成的评价者。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和分析任务、自主探索或者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共同点
1.共同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无论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是以任务或者问题开始,它们都强调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强调小组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协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在教材与课程的问题上,他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反对把早已准备好的教材强加给儿童,认为教材与老师不是学生唯一的导师,教师应该成为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和协助者,这与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2.任务贯穿始终
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把一个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这些任务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任务完成后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任务开始的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在一节课中,以真实的问题或者任务开始教学,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此任务展开。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以任务为中心,创设真实的任务情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整个教学活动。
3.有利于能力形成
项目驱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转换了传统教育方式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强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项目。有利于让学生感悟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4.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在这两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划分,需具有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创设学习情景的能力。制定的项目或任务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探讨的热情。其次,无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项目驱动教学法,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评价。这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大纲,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或者应用技能,以便遇到不同情况时,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公正的评价。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不同点
1.项目与任务之差异
项目驱动教学之关键就在于项目设计,这里的项目通常由老师确定,也可由有项目学习经验的学生自己制定。设计的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每一个任务的完成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因其成就尚可在后续任务中得以继续完善而对下一个任务产生期待,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动机。项目中的阶段性任务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努力探索,必要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来完成。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置的任务在一节课中就可以完成,甚至一节课中可以实施两三个任务。任务相对简单一些,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便可以得以解决。
一个项目从实施到结束至少需要几周或者更长的时间,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的任务学生在一节课上就可以完成。
2.教学责任之差异
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成为项目的“责任人”,在规划项目之前要对项目进行一系列的流程分析,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价值分析等。在企业、社会中,项目的责任人要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时间、成本、投入、验收等需要签订项目合同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教师作为项目的设计者、指导实施者,在项目实施前同样需要进行项目分析,虽然教师不用签署项目合同,但是同样承担着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风险。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任务,一节课上的任务相对较简单,在学生的探索、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轻易的完成,教师不存在需要承担风险之说。
3.培养目标之差异
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都以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也离不开任务的实施,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于任务之中,以任务驱动,启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完成的是与学科中局部知识相关的任务,一节课中掌握的知识通常有限,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的常常是教学目标序列中的子目标。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构成的项目来获取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网。除此之外,项目驱动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化的知识去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实现的常常是一个涉及系统化知识的完整的能力目标。
4.产品价值之差异
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提出的任务最后得以解决,贯穿于任务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得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取得了成功。
在项目驱动教学中,项目教学产生的成果一般由若干个阶段性成果构成。项目的完成伴随着某一形态教学产品的诞生,该产品可以是物化形态的物品,也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作品。项目实施所形成的教学产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应用到社会、学校、企业等的生产或教学实践中去。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无此明确追求。
五、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除了被广泛用于高职院校的课堂外,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应用学科的课堂上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还会选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只有弄清两者之异同,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去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集炎.基于“项目活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亚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杨平展(1963年-),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
王佳(1991年-),女,湖北襄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