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撒 柯 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南京大学,南京,210046)
在线数据库在二语心理词汇联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李小撒柯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南京大学,南京,210046)
摘要:词汇联想测试是心理词汇组织方式研究的重要手段。学界对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看法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对词汇联想试验的反应词进行分类时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作者提出,研究者可以借助在线数据库,如WordNet和BNC,辅助心理词汇研究。本文还具体探讨了如何使用这些在线工具来实现对反应词的客观归类,使词汇联想研究的结果尽可能不受研究者个人偏见的干扰。
关键词:心理词汇,词汇联想,WordNet,BNC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2.009
1. 引言
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外语教育和研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刘润清2014)。外语习得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词汇习得,而词汇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研究。本文拟探讨研究者如何利用在线数据库(如WordNet和BNC)完善心理词汇联系模式研究的方法。
心理词汇是词汇知识在大脑中的心理表征,是大脑中词汇知识的长期记忆。学界认为,词汇联想测试(word association)是探索心理词汇中信息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Fitzpatrick 2007;Fitzpatrick & Munby 2014;Zareva 2011)。词汇联想试验要求受试者在看到或者听到刺激词后,立刻说出或写下头脑中想到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即反应词。刺激词与反应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一般被分为三大类别,即纵聚合关系、横组合关系和形式关系(Meara 2002)。
词汇联想试验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Entwisle 1966)。在现代科学史上,最先使用词汇联想实验的研究者当属德国的Galton(1880)和Wundt(1883,转引自Jung 1918)。词汇联想试验后来逐渐在欧洲心理学领域推广开来,主要用于对非正常思维、犯罪心理和教育心理问题的临床诊断方面。著名的心理学家Kent和Rosanoff(1910)便使用词汇联想试验对1000名来自不同家庭、教育和
柯平,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翻译学。电子邮件:keping00@yahoo.com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联结模式研究”(编号2014SJD118)的阶段性成果。工作背景的正常人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撰了明尼苏达词表,以此与潜在的精神病患者的联想反应词对照,来判断其是否精神异常或病情的严重程度。
2. 文献回顾
心理语言学家们最初于上世纪50年代将词汇联想测试的研究手段引入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和心理词汇联结模式的研究(如Deese 1965;Entwisle 1966;Ervin 1963)。研究发现,母语的心理词汇以纵聚合关系为主,儿童的心理词汇则以横组合关系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呈现由横向联系向纵向联系过渡的趋势(Entwisle 1966)。到七八十年代,这种研究方法被引入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研究,迄今为止已有3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如Fitzpatrick & Izura 2011;Fitzpatricketal. 2015;Meara 1983;Singleton 1999;Wolter 2001;Zareva 2007)。
近年来,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兴趣,如Dong等(2005)、常秦和田建国(2012)、刘绍龙等(2012)、李红(2007)、Li(2013)等。总体而言,国内外研究者在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研究者(如Meara 1983;张淑静2003,2005)认为,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有本质区别,前者以形式联结为主,而后者以语义联结为主;也有不少研究者(Wolter 2001)则发现尽管二语心理词汇中语音联系大量存在,但仍以语义联系为主,更有个别研究者(Zareva 2007)声称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词汇没有任何区别。
二语词汇研究者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心理词汇构建模式也有争议。有些研究者(Söderman 1993)提出,学习者心理词汇网络发展经历由横组合知识向纵聚合知识的扩展过程(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但是也有些研究(张萍2010b)显示,学习者的纵聚合知识增长很快,而横组合知识增长缓慢,且纵聚合知识比例远高于横组合知识。有研究者(刘绍龙等2012)发现,高水平组受试者在纵聚合语义类型(如同义词、反义词等)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其横组合关系词比例显著高于低水平组,而也有研究(Zareva 2007)表明二语水平对纵聚合语义联系并无显著影响,还有研究者(李永才、付玉2009)发现二语词汇习得不是沿着线性路线发展的,而是伴随着某种∪形或∩形发展。
对二语心理词汇性质的研究结果之所以千差万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们在刺激词选择和反应词分类方面遵循不同的标准。张萍(2010a)提出,研究者在选择刺激词时需综合考虑其词性、词频以及具体化程度。在反应词分类方面,张萍提议摒弃将词性作为判断反应词类别的方法,这一提议这对推动词汇联想研究进一步规范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即便是放弃以词性作为判断反应词类别的方法,反应词的分类仍然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正如Fitzpatrick(2007)所指出的那样,即便是遵循同样的分类原则,不同研究者的分类仍可能不尽相同。以soft-sofa为例,一个研究者可能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横组合关系,而另一个研究者则可能认为它们之间并非是横组合关系,而是一种百科式的联系。因而,心理词汇研究者亟须寻找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段,尽可能保证反应词归类不受研究者个人偏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3. 词汇联想试验中反应词的分类原则
3.1基于词性分类原则的问题
心理词汇联系模式研究目前大都采用纵聚合/横组合/语音关系这一分类标准(Zareva 2011)。这种将基于意义的关系分为纵聚合与横组合两种关系的做法源自索绪尔纵聚合/横组合的二分法:纵聚合关系即“替代”关系,指不同词语词性相同,可以扮演相同的句法角色;横组合关系则是“组合”关系,不同词性的词语有出现在一个句法结构中的可能性。
采用纵聚合/横组合/语音分类标准的研究(如Wolter 2001;Zareva 2011)一般将反应词的分类建立在词性的基础之上(见表1),假设反应词与刺激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果二者词性一致,便被归为纵聚合反应词,如cat-animal,game-fun;反之,则被看成横组合反应词,如tiger-growl,lie-tell。
尽管这种分类标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是词汇联想测试研究中的主流模式,却也一直备受争议。许多研究者(如Crameretal. 2010;de Groot 1989;Fitzpatrick & Izura 2011)认为反应词的分类不能以词性为基础,这种人为的划分无法准确捕捉并反映词语间复杂的关系。甚至连这一分类框架的实践者Meara(2002)也坦言,纵聚合/横组合这种分类在实际研究中很难操作。比如,按照此标准,rain和snow以及rain和umbrella之间都属于纵聚合关系,但是rain和snow是并列关系,而rain和umbrella体现一种在同一空间共现的关系,纵聚合/横组合/语音关系分类标准对此不加考虑,难免有失偏颇。
表1 基于词性的反应词分类标准
3.2近年来的改善方案
鉴于传统分类方式中存在的缺陷,近年来有些研究者(Namei 2004;Nissen & Henriksen 2006;张萍2010a)试图对纵聚合/横组合/语音关系的分类标准进行改革。虽然不同研究者具体提议各不相同,但总体的宗旨大致相同,即摒弃以词性作为反应词分类之标准。
张萍(2010a)主张首先将反应词分为“语义反应”和“非语义反应”两大主要类别。在此基础上,将“语义反应”再分成“横组合反应”和“纵聚合反应”两种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都不再以词性为基础(见表2)。
表2 不以词性为基础的反应词分类体系
Namei(2004)、Nissent Henriksen(2006)和张萍(2010a)都提出在区分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时,必须摒弃以词性为基础的划分方法。例如,starve与hungry虽词性不同,却不应是横组合关系,而是纵聚合关系,因为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样的概念;同样的,bubble与soap尽管词性一致,但二者之间并非聚合关系,而是组合关系。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是对传统的纵聚合/横组合分类标准的一大改进。
3.3实际分类操作的问题
不难看出,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是心理词汇组织方式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联想试验反应词的分类主要就在于纵聚合反应词和横组合反应词的甄别。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在原先分类的基础上,摒弃以词性为基础的分类原则,从理论上改进了分类标准。可问题在于,在理论上制定了反应词分类原则后,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严格按照分类标准对反应词进行分类。以往的研究者在反应词的实际分类中都是依靠自己的直觉。这种做法难免带有主观的成分。以横组合关系词为例,在没有外界工具介入的情况下,研究者只能根据自己的语感或语法知识判定反应词与刺激词间是否能组合成为可以接受的搭配,而Labov(1973)曾言,人们对于两个词语是否能构成搭配的判断很不可靠。因而,对于同样的一对刺激词和反应词,一个研究者可能认为它们之间是纵聚合关系,而另外一个研究者则可能认为它们之间是横组合关系。实际操作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使有关心理词汇结构的研究结果不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笔者认为,在自然语言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心理词汇研究者可以借助大型词汇语义库WordNet和大型语料库(如BNC),分别甄别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下文将阐述如何分别使用WordNet和BNC辨别词语间是否存在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
4. 使用WordNet和BNC
鉴别纵聚合与横组合关系词
4.1使用WordNet鉴别纵聚合关系
WordNet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联合设计的一大型词汇知识库。该项目最早始于1985年,至今已包括111,223个同义词集,195,817组词语-义项对,其覆盖面之广令同类其他项目望其项背。目前,WordNet的开发研制工作相当成熟,业已成为一种国际标准,中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在筹划和建立与英文WorNet兼容的本国语言WordNet系统。据笔者所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一直致力于中文WordNet的开发(刘扬等2003;俞士汶2007)。
WordNet绝不仅仅是一本词典,它是一个巨大的英语语义网,其特点在于它是按照词义而非词形来组织词汇信息的。它的基本构建单位是同义词集(Synset)。在WordNet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都按照同义词集组织,每一个Synset表示一个基本的词汇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方式关系和因果关系、近似关系等多种语义关系(Miller & Fellbaum 1992)。WordNet使用不同的符号或者“指针”来标记不同词语间的语义关系。例如,“!”表示反义关系,“@”表示上位关系,“#”表示整体关系,“*”表示蕴含关系,“&”表示近似关系。
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包括:
同义关系
例:{apparatus, machine, appliance...}
反义关系
例:{love ! hatred; appreciation ! depreciation}
并列关系
例:{ dog, cat, donkey, cow, lion, leopard}
上位关系
例:{ animal @ dog}
下位关系
例:{tree ~ plant}
整体关系
例:{elephant # trunk }
部分关系
例:{paw % tiger}
动词之间的语义组织关系主要包括:
同义关系
例:{hit, strike, attack, afflict}
反义关系
例:{increase ! decease; consolidate ! undermine}
并列关系
例:{skin, cut, cook, stir}
上位关系
例:{ run @ gallop}
蕴含关系
例:{snore * sleep}
方式关系
例:{limp * walk},方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蕴含关系
因果关系
例:{kill > die}
形容词和副词的主要语义组织关系是近似关系和反义关系(见图1):
近似关系
例:{joyful & happy & cheerful & contented & elated}
反义关系
例:{miserable ! elated; powerful ! weak}
将WordNet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义组织关系与表2中纵聚合反应词中的次类关系(即上下、同级、同义、反义、成分)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两者几乎是完全重合的。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者(Murphy 2003)在研究WordNet的组织结构时指出,WordNet中的同义词集涵盖的关系主要就是词语间的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因此,词汇联想测试研究者可以利用WordNet的这一属性,鉴别反应词与刺激词间是否存在纵聚合关系。
图1 dry和wet的语义组织关系
WordNet的主页上提供了在线查询界面(http:∥wordnet.princeton.edu/),用户也可以将这一数据库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使用,下载后的数据库需要使用专门的查询界面才能打开,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是于2008年面世的WordNet 2.1版本。用户在WordNet网站上完成相关下载,安装完毕后打开WordNet 2.1查询界面,在查询栏中键入需要查找的单词(以train为例),即可显示与train相关的所有义项以及与之存在纵聚合关系的其他词语,包括它的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反义词、并列词等等(见图2)。
图2 使用WordNet 2.1查询界面
简言之,研究者借助WordNet,即可以轻松查找到既定词语的各类纵聚合关系词,然后就可以将这些纵聚合关系词与词汇联想试验的反应词列表进行对照,挑选出其中的纵聚合反应词,进行统一标注。
4.2使用BNC鉴别横组合关系
英语心理词汇研究者可以使用大型语料库(如英国国家语料库和布朗语料库等),判断词汇联想测试的反应词与诱导词之间是否存在横组合关系。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心理词汇研究者而言,借助大型语料库的手段辨别两个词语之间能否构成搭配或横组合关系尤为重要。原因不言自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感可能存在疏漏,仅凭直觉难以判断两个词语是否能够成为可接受的搭配。
以soft和sofa为例,笔者曾让南京某重点高校的多位资深英语教师凭语感判断a soft sofa这种说法是否可以接受,他们的答案是“可以接受”,然而我们在BNC中却检索不到一条包含soft sofa或soft sofas的例证。相关研究(Jiang 2000;Wolter 2006)发现,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中组合联系的强度远远落后于本族语者,这暴露了学习者词汇网络中存在的另一缺陷,即组合或搭配知识匮乏。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如Jiang 2000),二语学习者在存储、加工和使用词汇搭配知识时,会无意识地借助大脑中先入为主的母语词汇/语义网络(semantic-lexico network)。Wolter(2006)曾提出,不同语言间基本共享聚合型知识,而在组合/搭配知识方面则差异较大。当英语学习者借助母语搭配知识时,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式英语”。例如,联想实验中英语学习者受试普遍做出soft-sofa的联想是典型的母语搭配知识干预的结果。学习者们写出sofa时不假思索,殊不知尽管汉语中存在“柔软的沙发”,根据BNC的检索结果,英语中不存在对等的soft sofa。
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是英国牛津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钱伯斯—哈洛普出版公司﹑牛津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计算机中心以及大英图书馆等联合开发建立的大型语料库,于1994年完成,是目前网络可直接使用的最大的语料库。BNC书面语与口语并存,词容量超过一亿,由4124篇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英语文本构成,其中书面语占90%,口语占10%。此外,BNC既可用其配套的SARA检索软件,也可支持多种通用检索软件,并可直接进行在线检索,方便快捷。安装并运行SARA(0.941版本)后,即可在查询栏中键入需要查询的词(以dry为例),按回车键后即检索出语料库中所有包含dry的语句(见图3)。
使用BNC对词汇联想试验反应词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将检索词(以dry为例)输入SARA,检索所有含诱导词的条目(如图3所示)。
第二,在图3界面中点击Query选项单,选择Collocations。
第三,以检索词为节点,设置跨距。基于语料库的搭配研究一般将跨距设为-3/+3(卫乃兴2002),即以检索词为节点,分别向左向右搜索三个词。如果想要得到更为严格的搭配,也可将该距离设为-2/+2(如图4所示)。
图3 BNC自带的查询界面——SARA
图4 搭配跨距的设置
第四,点击图4中的Score,将Z值定为大于或等于2。
第五,点击Calculate,提取出显著搭配词(见图5)。其中,Node下方即是被检索词的可能搭配词,Frequency是该词在被检索条目中与被检索词共现的频率,Z-score则是搭配的强度。以图5中的humor为例,它的Z值是21.6,远远大于2,因此可以肯定dry与humor构成显著搭配。
图5 dry部分搭配词的词频与Z值
简言之,研究者可以使用BNC轻松查找到既定词语的所有横组合关系词,然后就可以将这些横组合关系词与词汇联想试验的反应词列表进行对照,挑选出其中的横组合反应词,进行统一标注。
5. 结语
词汇联想实验是研究心理词汇的重要手段,研究者能够借助这种手段推测人脑中词语的联结方式。当前词汇联想研究者大都依赖个人的语言直觉判断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是否存在纵聚合或横组合关系,这种做法难以避免研究者的个人偏见,不够严谨科学,难以为心理词汇构建模式的研究提供坚实有效的数据。本文比较WordNet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组织结构与研究者对纵聚合关系的定义,发现两者高度重合,因而存在将WordNet应用于纵聚合关系词鉴别的可能性,笔者随后结合WordNet2.1查询界面详细阐述如何使用该工具辨别纵聚合反应词。同样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研究者提供了检索显著搭配词的功能,研究者只需在其查询界面SARA中进行正确的设置,包括设置跨距和Z值,即可快捷提取刺激词的显著搭配词,从而为快速判断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是否存在横组合关系做好准备。
我们身处自然语言和信息技术飞跃的时代,应该说是历史上进行科学研究尝试的最佳时代。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数据库等工具,对外语教育与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提升外语教育的效率,使得外语研究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
Cramer, M., D. Dingshoff & M. de Beer. 2010. Do word associations assess word knowledge? A comparison of L1 and L2, child and adult word association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ism15(2): 187-204.
de Groot, A. M. B. 1989. Representational aspects of word concreteness and word frequency as assessed through word association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5: 824-45.
Deese, J. 1964. The associative structure of some common English adjectives [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3): 347-57.
Deese, J. 1965.TheStructureofAssociationsinLanguageandThough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g, Y. P., S. C. Gui & B. MacWhinney. 2005. Shared and separate meanings in the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 [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8(3): 221-38.
Entwisle, D. R. 1966.WordAssociationsofYoungChildre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rvin, S. 1961. Changes with age in the verbal determinants of word association [J].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74: 361-72.
Fitzpatrick, T. 2007. Word association patterns: Unpacking the assumption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7: 319-31.
Fitzpatrick, T. & C. Izura. 2011. Word association in L1 and L2: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ponse types, response times and inter-language mediation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33: 373-98.
Fitzpatrick, T. & I. Munby. 2014. Word associations and the L2 lexicon [A]. In J. Milton & T. Fitzpatrick (eds).DimensionsofVocabularyKnowledge[C].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92-105.
Fitzpatrick, T., D. A. Playfoot, A. Wray & M. Wright. 2015. Establishing the reliability of word association data for 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J].AppliedLinguistics36(1): 23-50.
Jiang,N.2000.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lexical development [J].AppliedLinguistics21:27-77.
Jung, C. 1918.StudiesinWordAssociation[M]. London: Heinemann.
Kent, G. & A. Rosanoff. 1910. A study of association in insanity [J].AmericanJournalofInsanity67: 37-96.
Labov,W.The linguistics consequences of being a lame [J].LanguageinSociety(2):81-115.
Li, Xiaosa. 2013.ExploringtheSecondLanguageMentalLexicon:HowareWordsConnectedinL2Learners’Mind[D]. PhD disser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McCarthy, M. 1990.Vocabula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ara, P. 1983. Word associ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J].NottinghamLinguisticsCircular11: 28-38.
Meara, P. 2002. The rediscovery of vocabulary [J].SecondLanguageResearch18(4): 393-407.
Miller, G. & C. Fellbaum. 1992. Semantic networks of English [A]. In B. Levin & S. Pinker (eds.).Lexical&ConceptualSemantics[C]. Blackwell: 197-229.
Murphy, M. L. 2003.SemanticRelationsandtheLexicon:Antonymy,SynonymyandOtherParadig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mei, S. 2004. Bilingual lexical development: A Persian-Swedish word association study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4(3): 38-46.
Nissen, H. B. & B. Henriksen. 2006. Word class influence on word association test result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6: 389-408.
Potter, M. C., K. -F. So, B. Von Eckardt & L.B. Feldman. 1984. 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more proficient bilinguals [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ur23: 23-38.
Söderman,T.1993.Word associations of foreig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The phenomenon of shift of response type and its relevance for lexical development [A].In H.Ringbom(ed.)Near-nativeProiciencyinEnglish[C]. Abo Akademi.98-182.
Singleton, D. 1999.ExploringtheSecondLanguageMentalLexic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vens, A. 1994.Jung:AVeryShortIntroduction[M]. Oxford: OUP.
Wolter, B. 2001. Comparing the L1 and L2 mental lexicon: A depth of individual word knowledge model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3: 41-69.
Wolter,B.2006.Lexical network structures and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The role of L1 lexical/conceptual knowledge [J].AppliedLinguistics27(4):741-47.
Zareva, A. 2007.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How does it compare to native speakers’ lexical organization? [J]SecondLanguageResearch23: 123-53.
Zareva, A. 2011. Effects of lexical class and word frequency on L1 and L2 English-based lexical connections [J].TheJournalof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1(2): 1-17.
WordNet. [2014-07-08]. http:∥wordnet.princeton.edu/.
李红.2007.双语心理词汇与英语学习实证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李永才、付玉萍.2009.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发展规律调查[J].外语电化教学(5):32-38.
刘润清.2014.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J].当代外语研究(7):1-6.
刘绍龙、傅蓓、胡爱梅.2012.不同二语水平者心理词汇表征纵横网络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57-61.
刘扬、于江生、俞士汶.2003.CCD(中文概念词典)构造模型及VACOL辅助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语言文字应用(1):12-19.
卫乃兴.2002.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当代语言学(2):101-14.
俞士汶.2007.建设综合型语言知识库的理念与成果的价值[J].中文信息学报(6):3-12.
张萍.2010a.对单词联想测试选词和反应分类标准的再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41-45.
张萍.2010b.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16.
张淑静.2003.从反应类型看词汇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4):52-57.
张淑静.2005.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52-57.
(责任编辑吴诗玉)
作者简介:李小撒,南京大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翻译学。电子邮件:lixiaosa1031@yahoo.com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2-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