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胜勇
【关键词】批注式 阅读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31-01
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在当前语文课堂上,批注式阅读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应用。笔者认为,教师还应侧重以问题为核心、以交流为形式,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具体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式批注——了解学习起点
预习式批注是指学生在课前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层次及一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批注,促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对话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材施教,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前,教师让学生们自行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在预习交流汇报环节,有的学生在“看见成千上万的孩子……飞涌出……”这个句子旁边作批注:“这个比喻句写得太形象了,写出了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有的学生在“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话旁写道:“这句诗是谁写得呢?我想知道。”还有的学生在句子“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旁边写道:“这些句子写得真好,我想把它们背下来。”通过预习批注,学生既可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还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依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方向,为提高阅读效果奠定基础。
二、质疑式批注——了解学习需要
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思考、挑战的探索过程。质疑式批注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式批注,让学生对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作标记,然后在集体交流环节与同学们探讨自己的想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青藏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式批注阅读。在汇报交流环节,一部分同学阅读了前两个自然段批注道:“这两段话为什么要着重强调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什么地方?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其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在课文结尾处的“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光阴”这句话旁边写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仅仅是写柳树吗?我怎么读不懂?它有什么启示吗?”……在学生汇报交流完毕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以此为导向展开阅读,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进行梳理时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课文要求理解的重难点所在,学生在被肯定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教学,起到以学助教,发挥批注引领阅读思路的作用。
三、评价式批注——让阅读走向深度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或者精彩的地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就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篇章、结构或其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走向深度。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刘老师的形象描写作批注。有的学生在“刘老师讲女娲造人故事”旁边写道:“多么乐观的刘老师,他总是把快乐传递给大家,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毫不在意,我敬佩他!”有的学生在“刘老师放风筝”这句话旁写道:“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更有快乐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不能被剥夺的。在刘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自信的人、一个充满童心的人、一个快乐开朗的人、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人!”还有的学生在描写“刘老师糊风筝”的句子旁写道:“刘老师真是心灵手巧,他糊的风筝太漂亮了,只有对生活充满爱的人,才能做出这样漂亮的风筝。刘老师,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教学,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式批注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的感悟和评价也更加的深刻。这样教学,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浅层走向深度,从而获得对人物准确的评价和认识,达到提升阅读效果的目的。
总之,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真正起到学为教导航,借助阅读批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