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16-05-27 23:48卢崇斌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文言

卢崇斌

根据中考要求,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如下:

1. 准确释词:利用文下注释、平时积累,或根据拓展联想等方法,确认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法。

2. 正确译句: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 概括文意:考查范围涉及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体验等;解答时务必注意通读全文,细处着眼;筛选全面,归纳重点;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4. 分析写法: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风格阐释等,答题时应借助课内知识,联想旧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5. 比较阅读:常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材料(可以是课内外文言文、诗歌等),比较阅读的相关点一般在作品的题材、主旨、人物、手法等方面。材料之间或互补,或互衬,或互不相干,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一致。

一、 (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保留原题号,下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________ (4) 平居无私书 ________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 【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 请用【甲】文中的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二、 (2015·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译文:

(2)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 实词理解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相同,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如例一中的第10题、例二中的第12题,这类题目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的主流题型,即从文中选取几个句子,圈点重要实词,或列出4个实词及其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求考生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突出考查理解实词词义的能力。

具体解题时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在解释或辨别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大致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合适意义。

(2) 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词汇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词义的变化大致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如例一第10题中的“卑鄙”一词,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古今沿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语是考查的主要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义。

(3)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当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三是韵母相同,如“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等。

积累并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三不”:一是不随意,不是音同、音近的字都是通假字,如“畔”与“叛”通假,但不和“判”“盼”通假;二是不互通,如“畔”可与“叛”通假,不能倒过来“叛”与“畔”通假;三是读音古同今不同,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古音都读“bì”,今天不同音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地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还改变了读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用法:名词活用(用作动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动词活用(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复习梳理时,应多关注词类活用规律,进行语法辨析;具体解题时,不必纠缠概念,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知道了上述实词的主要文言现象之后,如何进一步去做好文言实词的复习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

①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尤其是文言文注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出现过,因此重视课本中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②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归纳常考和易错实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即上挂下连地去推断词义。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分析语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如例二第12题中的C项“请毕今日之欢”,原文是说“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毕”有“都、全部”“使……完毕”等意思,这里指“结束”。

②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一些对偶、排比句等对句,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当、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③字形剖析法。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讠”“辶”“彳”等形旁的字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④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例一第12题的第(2)小题中“使得至前陈曲直”,“陈”可以由“慷慨陈词”推断解释为“陈述”。

⑤组词选优法,即利用字词去组词,进而推断词义。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面对一个词,要了解它的含义,可以尽可能多地用这个词去组词,然后从众多的组词中,结合语境、结构、语法等知识,优选一个恰当的义项。

2. 虚词理解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来江苏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采用这样三种形式:

(1) 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例一中的第11题;

(2) 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如例二中的第13题;

(3) 把文言虚词放在对文意的把握中来考查,如两道例题中的翻译题。

要正确解答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把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语句特点逐个落实,同时要注意梳理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就能通过比较,推断句子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结合语句翻译或上下文意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例二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句中的“因”字,是作“因此”讲还是作“于是”讲?单独看好像都可以,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应作“于是”讲。从前句看,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从后句看,眼泪浸湿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后句是承接前句的,“因”是顺承连词。

(3) 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要善于和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巧妙地用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如“此则寡人之罪也”中的“则”字,句式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式相同,可知“则”是副词,表示确认某种判断,相当于“就”。

(4) 先多朗读,体会语义,看其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再判断其用法意义或词性。如例二中的第13题“陵见其至诚”,“其”接在动词“见”后面,表代词,作宾语,作“他”讲;B项中“不能指其一端”,“其”与“一”结合,不是动宾关系,只能作“其中的一个”讲。因此,将虚词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弄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辨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实战练习和整合梳理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文言翻译遵循原则,掌握方法。

这一考点最直接的考查题型是翻译题,如例一中的第12题、例二中的第14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这类题型,关键是对句意的把握,首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意思。动笔翻译之前,还要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难点和得分点,这往往是翻译的重点。分析特点要注意:是什么句式?有没有省略和倒装?有没有词类活用?主要是哪几个关键词?等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简明优美。

翻译的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具体说来,做实以下“六字诀”:

(1) 留 即“保留不译”,像专有名词,如国号、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如例二中的第14题“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一句中,“陵”“卫律”作为人名保留;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如“气象万千”等,也不必翻译。

(2) 补 即“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让句子的意思更完整更具体。如例一中的第12题,翻译“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一句时,应在“使”后面补出对象“告状的人”。

(3) 换 即“替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如例二中的第14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一句时,即把“事”换成“效忠”,“犹”换成“好像”,“恨”换成“怨恨”,“愿”换成“希望”。

(4) 调 即“调整”,在翻译时,倒装句式要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应依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例一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调成“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5) 删 即“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有些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如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以及一些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发语词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删去;“夫大国,难测也”中,“夫”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

(6) 对 即“对照”。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一个得分点1分。同学们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对照得分点将重点译好。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特殊现象等。如例一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分点分别为状语后置,文言实词“苟全”“闻达”,文言虚词“于”等。

4. 文意概括放眼全篇,综合梳理。

在做文意概括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应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内容归纳辨别方面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或相关要点,将对文意的理解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或反复推敲出答题要点。如果是人物形象特点或品质类的评价题,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常见的错误干扰项有: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

④回归文本,细察差别。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等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 作者观点态度方面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郦道元的《三峡》是写景名篇,通过描写山的高峻美、水的湍急美和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解题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前后文多次通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中的内涵。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即人们常说的“文眼”。阅读文言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3) 文意评价比较方面

①人物评价。可以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着手分析其个性品质,或高尚或卑微,然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褒或贬。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需要结合文章解答的,务必联系文本简析,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答题。

②事件评价。可从事件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类文比较。返回文段,联系相关材料,从文章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若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回答哪一方面,答案一般要兼顾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语言赏读看清题意,选准角度。

解答语言特点、写作技法类的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

(1) 修辞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方面。

(2) 表达方式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方面。

(3) 表现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

(4) 语言特点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音韵和谐、整散结合、气势磅礴、娟秀优美、写实朴素等方面。

一、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李煜《梅花》)

B.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张籍《忆远曲》)

C.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 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诗意地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

二、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④。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道教仪式。③符瑞:祥瑞征兆的物品。④疏:奏章。⑤趣:赶快。⑥触忤:冒犯。

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2. 文中人物海瑞堪称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②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④,退则死法⑤,当恁么⑥时也不妨熟歇⑦。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寓居:寄居。②纵步:随意散步。③木末:树梢。④死敌:死于敌军,被敌军打死。⑤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⑥恁么:如此,这样。⑦熟歇:充分休息。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性行淑均 B. 寻张怀民/寻病终

C. 解衣欲睡/虽欲言,无可进者 D.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段[甲]中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

4.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汉第五伦①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选自《温公家范》,有删节)

【注】①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1.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厚:__________

(2) 直以数往视之 直:__________

(3) 仲遗腹女始一岁 始:__________

(4) 母欲还取 还: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平弟仲为贼所杀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而伯鱼更以此语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2) 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4. 文章用具体事例论述了“伯叔父”对待子侄辈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请根据这些事例,分条加以概括。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文言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