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皎
很久不读书了,但是最喜欢的还是鲁迅的书,有很多人说,鲁迅已经过时了,那个年代的药没办法医治现在的病,读再多也是无益。然而我却固执地认为,时代虽有不同,道理却还一样,尤其是在发现并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方面,时代和每个个体都应该保持清醒。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先生的文章,能时常让我们反躬自省,会有对镜自照一般的恍然,同时,他手中的笔也在毫不留情地刺破我们体面的皮囊,揭开腐烂的皮肉,让那些或真善美或假恶丑暴露在阳光之下。
在鲁迅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在描写国民劣根性的,他清醒而深刻的意识到,老百姓身上的疾病可以医治,然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是无法用药物和手术治好的。他也曾说过,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鲁迅同情劳苦人民,但同时又对国民有着“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哀。生活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屈辱衰败的时代,鲁迅就像一名走在最前端的战士,将心力付诸笔端,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试图通过改革中国国民的种种劣根性来真正摆脱落后衰败的民族命运。
鲁迅《〈呐喊〉自序》中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的确,从昏睡进入死亡,是感受不到太多恐怖痛苦的,然而惊醒的那些,却不知要忍受多少惊惧与苦痛的折磨,正因为鲁迅是清醒的,所以他尝到的悲哀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来叫醒铁屋中的人,使身在铁屋的人得救。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正是由于他心系劳苦大众,同情农民疾苦,才会甘愿充当了“扫荡一切旧物”的马前卒,也因此招致来自身前身后甚至身边的明枪暗箭。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或思想家像鲁迅这样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深刻地批判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
几千年来,漫长的封建传统思想与专制制度一直蹂躏着中国人的精神思想,麻木不仁、看客心理、卑怯、奴性、愚昧、迷信等等各种各样的民族性格在国民身上都有体现。鲁迅的《阿Q正传》,将国民身上的劣根性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出来,让丑陋与不堪暴露在众人面前,使人们审视自身,竟也挑出与阿Q同样的性格,不由错愕知耻。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做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他写农民的不觉悟,恰恰是因为他对农民的深切关注。鲁迅初到日本时,曾和友人许寿裳探讨过“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何在?”的问题,鲁迅当时找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就是“改造国民性”,就是用文艺改造大多数国民精神。以后经过辛亥革命前后大约十年的社会体验和观察,他感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种种缺点不一而足:顽固保守,自高自大,自欺自慰,精神胜利。
“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与实际生活相比,阿Q的阿Q精神更加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加典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通过阿Q“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
在每个国民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民族劣根性,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是“凑热闹瞎起哄”,有的是“奴颜屈膝溜须拍马”,有的是“冷眼旁观麻木不仁”……有人说阿Q是一面镜子,不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能照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引起警觉。因此,这种也许已经融入人们血液里的劣根性,时时会透露出世间众生相。
曾经我们在看鲁迅《阿Q正传》《孔乙己》的时候会觉得可笑,但是遇到现实中的这些事情还能笑得出来吗,民族骨髓里的东西是一样的,跟社会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发展的脚步似乎很快,但是
没有像鲁迅这样的猛士放声疾呼,倒也似乎是身处这个社会的悲哀。我认为重读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下很有必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是我们却在前进的过程中遗失了鲁迅先生赠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鲁迅带给我们太多沉痛的警醒,而现实社会的人们却已经将他渐渐遗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他冒犯现实,质询存在,正视人类内心幽暗的角落,而批判的锋芒却常常转向同情和怜悯,他痛击己身叫心顺服,说出真相对抗恐惧,用自己的信念照耀弱者前行,以倾听良心里那细微的声音来抚慰受伤者的记忆。在我们无助、彷徨、恐惧、愤怒的时候,总是用那冷冰冰的文字让我们臣服,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精神领袖,因此我们才不如有信仰的民族立场坚定,社会中千奇百怪令人瞠目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那堕落了人性中的一员。
鲁迅其人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然而他为我们剖析过灵魂最深处的人性的阴暗面,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鲁迅这样的医者,才会检查出穿透人心的病灶,也才能开出拯救灵魂的药方,然而治与不治,鲁迅已无法帮我们做出选择。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无疑是皇冠顶端那颗最璀璨耀眼的宝石。在中国,鲁迅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被压迫民族不屈的抗争。他在黑暗中不停地呐喊,是无声的中国最响亮的声音。他只有一支笔,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良心。
鲁迅在《野草》中这样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并非空虚。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