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摘要:《动摇》作为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自问世以来,一般都认为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软弱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必然失败。但大革命失败的根源,却不仅仅在于小资产阶级的左右摇摆。人民群众应该是革命的基础力量,但《动摇》中的群众却有着愚昧野性、软弱麻木的劣根性,这预示了国民革命必将走向失败。本文将从群众的劣根性出发,探讨国民革命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动摇》;群众阶级;劣根性;革命
茅盾的《动摇》描写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也正是汪精卫叛变的前夕,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獗,已经向革命势力发起反攻的那段时间里,湖北武汉旁边的一個小县城所发生的事件,真实地描写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过程以及反革命势力的得势,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前夕社会的艰难困苦。
茅盾在《动摇》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阶层形象,而一般来讲都认为方罗兰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方罗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软弱,是导致国民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大革命失败的根源,却不仅仅在于小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背景,各个阶级人物在大革命背景下的所作所为,都是导致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而作为基数最多的人民群众,革命力量却是最薄弱的,无论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亦或是妇女团体,都有着当时的国民自有的愚昧野性、软弱麻木、易被煽动等等性质,在无形中推动了大革命一步步地走向失败。在小说中,茅盾没有把民众作为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而是用道德审视的眼光对这一阶级团体做了批判。
一、愚昧与野性
在《动摇》中,群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的愚昧无知和野性残暴,而深刻地表现这一点的事件就是茅盾用大量笔墨描写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原是国民政府制定的男女平等的法律,主张婚姻自由,禁止买卖人口、蓄婢纳妾,废除娼妓,禁止缠足等等。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相关的史学或文学作品都表示高度褒扬的态度,但在《动摇》中,茅盾并没有赞扬该运动,反而用了一个个荒唐而又惊人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血淋淋的闹剧。除了“左”倾幼稚思想的推动与反动派分子的破坏煽动以外,群众的野性与愚昧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中分毫不差地展现出来,可谓骇人听闻至极。
有许多闲人已经在茶馆酒店高谈城里将如何“公妻”,计算县城里有多少小老婆,多少寡妇,多少尼姑,多少婢女。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这一种街谈巷议,顷刻走遍了四城门。
共产的美好愿景被谣传为“男的抽去当兵,女的拿出来公”,在群众们看来,妻子和土地一样,同样都是财产,除了“耕者有其田”,还要“多者分其妻”。土地庙钱的分妻大会上,年轻的少女、独居的寡妇,甚至是庙里吃斋念佛的尼姑都成为了广大男性抽签的对象,简直是道德沦丧天理难容。在这个社会里,女性是没有人权的,她们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可以随意买卖占有的商品。妇女解放运动在这里竟然被歪曲成了分赃大会,实在是令人震惊。
女性是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作为被同情的弱势群体的同时,她们也是可恶的害人者。妇女们响应解放运动,却曲解成“拥护野男人,打倒封建老公”的口号,就连思想先进的孙舞阳都认为那是“妇女觉醒的春雷”、“婢妾解放的先驱”,又惋惜“进步的农村,落后的城市,这是我们的耻辱”。老成持重的妇女部长张小姐在痛斥婢妾制度不人道的同时也认为分妻大会是思想的解放。虽然妇女解放运动固然是为妇女争取独立平等地位的,但在这里被扭曲成如此丑恶的分赃大会时,这些妇女们却视而不见,自以为这就是“解放”,完全不顾这种变态式的“解放”会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影响。正是她们的愚昧无知,一步步地把自己的同胞们推向了一个更黑暗的深渊。
二、软弱与麻木
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制给群众阶级烙下了软弱性、麻木性、妥协性以及不反抗的特质,在现代文学中,描写群众麻木不仁、不懂抗争的作品屡见不鲜。《动摇》也不例外。正是这种特质,使反动派们越发猖狂,最终导致革命的扭曲与极端化。
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张小姐提到“被分配的女子又不来告状,只好听其自然了”。面对被抽签转卖的命运,本该被解放的妇女却毫无反抗之意,任凭自己的命运被随意掌控,不得不印证鲁迅先生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再如陆三爹和女儿陆慕云这两个人物形象,本该是接受过高级教育的家庭,在听说了南乡农民抽签分配妇女事件后,也仍然不为所动。
“钱老伯自是老成远虑。刚才我说南乡的事也还近情理,也就有城里未必竟会做出不近情理的怪事的意思。妾婢孀妇充公,已经骇人听闻,未必成真;至于大姑娘也要归他们抽签,更其是无稽的谣言了。”
陆慕云认为钱伯是老成远虑,抽签之事更是无稽谣言,可见她仍对生活保有美好的幻想。至于陆三爹,只知道古人的“天道”、“性理”,感时伤逝,不愿自寻烦恼,“所以只爽然片刻,便又高兴起来,想做一首长诗以记南乡之变”。面对女儿可能被抽签分配的命运,陆三爹只是着急一时,便把事情抛诸脑后,自去推敲诗句去了,足见其安逸妥协的性格特征。
封建社会里,社会底层的民众是麻木不仁任凭宰割的群体,他们没有能力去反抗、去斗争,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陆家来说,竟也是单纯幼稚、空怀理想,足见革命思想波及的并不深远,革命的基础也是动荡不堪,岌岌可危。
三、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的国民性
民众的劣根性还表现在容易被煽动利用这一方面,小说里群众团体被蒙蔽的现象不在少数。在店员运动风波中,反动派趁机制造了王泰记京货店事件,而乡绅代表胡国光借用群众的激愤情绪,趁机成为了新革命者,轻而易举地摘下了土豪劣绅的帽子。他痛骂不顾店员死活的店东,宣扬为了革命的利益,他可以牺牲一切,这样一个乡绅代表的几句装模做样的革命言论就成功煽动了人民群众的心,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店员们报他以热烈的掌声和口号,高喊“拥护革命的店主!拥护牺牲一切的胡国光!”就这样,群众的愚昧使胡国光成为了一个新的革命家、革命的店主,被邀请到店员工会和总工会,继而被邀请到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在接到省里的复电后,群众又一次次地传播谣言制造混乱,被土豪劣绅轻易地用金钱收买,做了反动派的牺牲品还浑然不自知,沦为了扰乱和打击革命的工具。
正是因为抓住了人民群众的这一心理特质,胡国光再次借用老百姓与县长的冲突,煽动群众制造反动派的谣言,借此实现自己当上县长的野心。群众们不仅推波助澜,甚至轻而易举地被鼓动反过来和革命者李克成为对立面,并且还发宣言质问乡绅代表胡国光获罪的原因,最后还对李克进行了殴打,似乎急切地在向胡国光邀功请赏。这种容易被煽动的动摇性,导致了群众阶级一次又一次地被革命阶级利用,被反革命阶级利用,被小资产阶级利用。反革命者被推举为执行委员,测字先生的话变成了小纸条传遍大街小巷,社会的混乱,人心的惶恐,人民群众成为了阻碍和动摇革命的一股强势的力量。
综上所述,应作为革命基础力量的人民群众并没有正确地参与革命,而这一阶级存在的愚昧野性、软弱麻木的劣根性恰恰是推动革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茅盾站在一个评论者的角度,用道德审视的眼光对群众这个阶层做了深刻的抨击与批判,这也是《动摇》有如此成就的一大原因。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邱文治.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3]张宏.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茅盾卷[M].蓝天出版社,2004.
[4]王德成.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姜淑燕.茅盾现实主义小说时代性内涵之发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6]李继凯.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矛盾比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