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娜+王燕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危机,如何改善生态现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大主题,而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生态观文明观的树立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德育 自然性功能
人类产生之初,人便与自然相依为命。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技术与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以改造自然为己任,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是自然万物的灵长,其他生命体都是人类的附庸,自然界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和机器,它们没有权利可言,没有自在价值,只是为人类所用;人对自然万物没有所谓的责任等,即是说,人对待自然界一切非人类存在物的任何行为,都不存在道德问题,不受道德约束。这种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导致千百年来人类对其以外生命体行为的盲目和残忍。直到近期,在人类难以解决自己面临的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时,才认识到自然万物之于人类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统一体,不可互相代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它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发展经济,依然存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的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紧张到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程度,大自然开始频频报复人类。地震频发、沙尘暴肆虐、臭氧层空洞、能源短缺等,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越来越沉重的代价,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者、决策者和行动者,其生态文明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的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可以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树立与发展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对其所生存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它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
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主张用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和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等方面关系[1]。生态文明观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自然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前提条件,物质源泉,也是神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否具有生态文明观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尚处于浅层次。
大学生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认识水平比对生态型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高,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认识不深,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许多学生对生态文明的了解也只是局限于生态和环保方面,并且近一半学生认为大学生不一定要具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意识离自己很远,与己无关,是国家决策者的事情等。他们生态知识缺乏,对生态环境等没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认识[2]。
(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大学生群体中浪费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比较严重。如,长流水、长明灯现象时有发生;乱扔馒头、乱倒饭菜、将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还是大学生常见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课桌文化泛滥,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学生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有的学生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等[3]。
(三)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性不够。
虽然大学生可能对生态文明已经形成了一定认识,并且在情感上产生了一定共鸣,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少有具体的生态文明行为的表现[4]。大学生存在消极从众心理,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主动性不强,很少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高校德育自然性功能发挥的现状
德育的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个体性功能,而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高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是指德育在使大学生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并形成相应道德行为习惯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5]。但是从高校德育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德育观的影响,我们总是把德育的功能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放面,片面认为,通过德育,使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只局限于那些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和品质等涉及德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功能,而很少关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四、高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建立
高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具体表现在使大学生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观,认识与判断人与自然交往的正确行为,培养热爱自然、享用自然的真切感情和采取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行动四个方面。而这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是相一致,对于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促使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应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将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放在德育建设的重要位置,这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40.
[2]侯亚楠.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9-60.
[3]李华林.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9(9):13-15.
[4]张美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5]邓凯文.关于高校德育自然性功能的拓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