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6-05-26 19:12高海英
考试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海英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等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思维源于生活的灵感,需要学生的真情实感与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力,也是“生活即语文”的传承发展。教师既然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导,就应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思维蓝本,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暴露。本文就此作了探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暴露思维 思维能力训练

一、倡导教师暴露思维过程

为学生严密思考,合理想象,探索知识,提供典范,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涵。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认知、感受、鉴赏三维目标知识。思维的拓展与延伸是联系他们彼此的纽带。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探寻答案时,可以先试探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给学生提供答题的典范,让学生学会严密思考,确定思维的范围,不偏离中心跑题。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围绕解题中心,作出发散或聚合想象,有的放矢地解题。

教师在暴露思维过程前应对“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解开学生的思维打结处,教者暴露思维过程并非全盘托出解题步骤,而应发扬民主与平等,让学生一起参与,教者仅作“观众和导演”。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适时地参与指导。

教师在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时,应倡导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解题,这是解题答案不止一种的最佳解题途径。经过教师的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会学生以教师暴露思维过程为示范,让学生走进文章的人物角色,感受文章的意境氛围,让学生从教师的思维过程中寻出解题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

暴露思维过程可将文章的内涵激活丰富,也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的审美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言:“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这便是思维过程“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为教师准确获知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态作了展现,便于教师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点名学生上黑板演算数学题目时,学生的每步演算就是解题思维的暴露。同样,语文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说、写等方式充分展现暴露答题思维过程。课堂上,教者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讨等方式大胆地说出思索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可通过课内知识迁移教学,让学生写出想要说的话或与文中相似的小片段,以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与情感价值态度的能力,这是深化巩固所授知识必不可少的步骤。

在学生展现思维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识能力、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情况作出必要的反映,切不可随意中断学生思考过程,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惧难心理,影响答题。还可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作引导,让学生随着自身的思维不断地深入推进,达到最佳的解答效果。这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可以说,思想素质的高下决定了学习品位的优劣。因此,热爱生活,铸造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是学习好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以健康的心灵陶冶人,以健全的人格感染人,使作品的感情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良好愿望。例如在写作方面,优秀作品得以流传,都是作家关注生活、洞悉人生、爱憎分明、关心民生疾苦敢于暴露思维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不是说作品中就不能反映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陋,这是关注、热爱生活的真实体现,关键是站在正确的立场,揭露摒弃丑陋的一面,给人以警醒和启迪。鲁迅,被称为“民族之魂”,就是因为其在作品中把斗争的锋芒,直指黑暗的旧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忧民之心。而在考场上,有些考生为取悦阅卷者,大胆杜撰父母双亡,其情调令人心寒。在此过程中要积累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致力于丰富积累,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一番搜肠刮肚的扫描,选择出自己最想说、最能说、曾引起心灵巨大撞击的生活材料加以展开。“我的想法是,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路遥)。这样表述时,文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情酣畅淋漓,水到渠成。同时,在体裁上,宜选自己最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文体,对生活作真切的表述。实验证明,考场高分作文,一定是材料最熟、体验最深、文体最顺的作品,也是学生暴露思维的一个过程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突出了自主性。教材的编者是蹲下来看孩子,跟孩子平等对话。这就是说要尊重孩子的思维,通晓孩子的思维。教者只有通过学生的思维暴露才能进一步地知晓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这也是体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发挥想象,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三、优化师生思维暴露过程

为合作探究与知识迁移作完美整合,便于师生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任务。

教师教学思维应随着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不断地变化,学生因受诸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思考思维势必不尽全面完美,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勤思明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勤思、善思。教师应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仅作载体以辅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任务。

新课标强调合作探究与知识迁移的教学,这其中整体感知是尤为重要的,即应该整体把握,深刻领会作家所赋予形象的思维意义及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感情。这便需要师生双方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同时互相整合优化彼此双方的思维,教师推导知晓答案的过程与学生探索求知答案的过程相互碰撞,激发共识的火花。这是有机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我们在优化师生双方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应注意教师在合作探究与知识迁移中所起的重要角色作用。教师的教学思维过程仅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追求模式与版本,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有其独特新鲜之处。教师应尽可能地寻出学生的闪光处,并予以肯定与表扬,相信学生定会释放出无限潜能,一定会有独特见解的答法。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