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靳怀堾 编辑 / 李颜岐
谢灵运:山水含清晖
文 / 靳怀堾 编辑 / 李颜岐
清代樊圻山水图(局部)。气格高爽,得烟云飘渺之趣,颇具谢灵运山水诗的意境。 供图/陈远鸿/东方IC
下图:谢灵运像。 供图 / FOTOE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故鼎新的气象。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晋宋之际,山水诗能够从“理过于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挣脱出来,逐渐崛起为一个清新的诗歌流派,与魏晋以来纷乱的国情、世情息息相关。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大量南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朝代更迭频繁,政治黑暗,人命危浅,使那些“终身履薄冰”的士人不再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是转向谈玄养生、山水游处。“山水以形媚道”,借山水体玄,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越名教而法自然”“法自然而为化”,江南清丽秀美的山水风物成了士人寻求“心灵鸡汤”的好去处。于是,流连山水、寄情山水、讴歌山水便渐成风尚。
谢灵运身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出身两晋的世家大族——陈郡谢氏,祖上勋业显赫。在这种家风环境的熏下,与生俱来就有“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的襟怀。但朝代更迭,时势变迁,途蹭蹬,又使“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傲世自负的失望至极,“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借优游山水来摆脱人生的失意和悲苦。
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吟成于三地,一是永嘉,二是始宁,三是临川。永嘉、临川是被贬出京外任之所,始宁则是出生和隐居之地。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驾鹤西去,长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少帝登基前,谢灵运向来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好,故刘义符登基后,便在权臣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撺掇下,将站错了队的谢灵运等贬出京师。谢灵运被外放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
永嘉,古称瓯地,东晋明帝时,在此地设置了永嘉郡。当时的永嘉,虽被世人视为荒僻之地,却山水灵秀,林壑幽美,草木丰茂。“郡有名山水,所至辄发为歌咏。”在永嘉,谢灵运基本上不理政事,俨然是位逍遥的隐者,“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从留给后世的诗文中可知,游过南亭、赤石、帆海、楠溪江、绿嶂山、岑门山等名胜,而且每到一处,都要挥毫记之,先后写下山水诗20余首。
到达永嘉任所不久,心力交瘁的谢公病倒了,直到来年的春天才痊愈。郡治北边有一片不大的池塘,池边建有楼台亭榭。大病初愈的谢灵运登上水塘边的楼台,沐浴在温煦的春阳和拂面不寒的杨柳风中,触景生情,决定效法古人“循世无闷”,不再沉湎于官场失意、被贬出京的感伤之中,《登池上楼》跃然纸上:
……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诗人用华采精工的词藻将耳目所及的景色由远及近一一写来,细腻地体现了自然之美。诗成之后,谢灵运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颇为得意,屡屡对人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身心俱病的诗人得了无限的惊喜。
登“池上楼”后,谢公复活了,“遂游南亭,继之以赤石帆海,又继之以登江中孤屿”。
赤石是一座小山,坐落在永嘉郡南的永宁(今浙江永嘉)与安固(今浙江瑞安)之间,距离郡城不过数十里,山的东边,是一片海湾——帆海(今温州湾)。正值初夏,谢灵运来到赤石海陬,体验乘槎泛海的滋味。初时,白天在赤石一带的海滨漫游,晚上在海边泊舟过夜。几天下来,见惯了近海港湾一带云霞出没、阴晴变化,不免心生倦意,遂起远帆之想。于是,命人高张云帆,驶向大海深处,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一样,出涯涘而面沧溟,胸胆为之开张,心灵为之放飞,精神为之升华,即游即想,遂成《游赤石进帆海》一诗。诗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一句,写和风静浪中,海产奇珍,俯拾即是,诗人随意采撷,好不逍遥自在。
一个秋色正浓的日子,谢灵运来了,带着干粮,拄着手杖,造访了绿嶂山。
穿密林,攀峭壁,访幽谷,寻溪源,赏佳景,遇到林莽深处无路可行之地,只得命一班人马在前面砍伐开道。一番清游,让谢灵运获得了无限愉悦,也留下了生动、清新的感受,记录在《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中: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末毕。
澹潋结寒姿,团峦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谢灵运咏山水多采取记游的写法,其章法结构,一般为先记游,后写景,最后是悟理。这首诗堪称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典范。诗中将游历的时间、地点、过程、心情、景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首句中的“裹粮”和“杖策”,表明这次旅行的路途较远,时间也不会短暂;第二句则说沿着逶迤的山路徐徐而上,目标是藏于奇险中的“幽室”,流露出诗人寻幽访胜的盎然兴致。三四句写溯流而上,直向溪涧的源头,到了尽处,情趣依然不减。五至十句,描写途中所见风景。诗人循溪而行,但见水流潺潺,水波澹澹。行至山湾处,有深潭澄碧,潭上水雾弥漫,寒气森森。环视溪潭两岸,修竹环合,经由秋霜洗礼,更显青翠挺。举目四处眺望,但见涧流曲折,难辨去向;岩崖密布,林木葱茏,树间漏下的落日余辉斑驳陆离,令人恍惚有夜暮已降、明月悄升之感。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等多方面着笔,准确刻画出山谷幽壑、密林溪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表现出山水的曲折多姿以及阴暗清冷,营造出一种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情境。再看遣词造句,更是“穷力而追新”、华旷而巧绮,“结”与“润”,“”与“迥”,“屡迷”与“逾密”,何等地精细逼真。由此可以看出,谢灵运描摹山水,可谓“寓目辄书,外无遗物”,写景写实,刻画细腻,剪裁巧妙,造语精工,已臻极致。
在永嘉,谢灵运差不多游遍了全郡的山山水水,挥洒诗才,留下了一串串浸透着水之灵性的诗行。任永嘉郡太守一年后,谢公称病,回到故乡始宁隐居。
浙江永嘉的云雾梯田。 摄影/冯仁华/东方IC
谢灵运的故乡始宁,原属会稽上虞,南朝宋时,始宁县域在今浙江省上虞市南部和嵊州市西北部。事实上,据研究谢灵运生平的史家统计,谢灵运一生在始宁隐居的时间不过区区六载。生在始宁,但并非一直长在始宁。当时的风俗是“恐儿童不易长成,使拜和尚为师,或入寺院养育”。灵运在始宁长到四岁的时候,即“送钱塘杜明师治养之,十五方还都”。十五岁至二十一岁,由钱塘迁居京都建康,与谢家同宗子弟在秦淮河畔作乌衣之游。
但谢灵运一生都对故乡怀有特殊的感情。始宁墅坐落于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东山脚下,为其祖父、车骑将军谢玄任会稽内史时精心营建的庄园,这里不但是的出生之所,也是魂牵梦绕的心灵栖息地——这个祖宅对少年即袭封康乐公的诗人来说,既是祖上勋业赫赫的象征,又是先人明达清贵的标志,最能激起自傲自重之心。
正因如此,谢灵运在朝廷为官,抑郁不得志时,先后两次回始宁故宅隐居。
第一次隐居为景平元年(423年)秋至元嘉三年(426年)秋。这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修营别业……尽幽居之美”;二是研习佛理,修建经院;三是游山玩水著诗文,“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放纵为娱”,徘徊于故乡的山水之间,求得心灵的解放与逍遥。
三年隐居,谢灵运的诗文创作获得了不小的丰收。文有《山居赋并序注》《伤己赋》《逸民赋》等,诗有《会吟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南楼中望所迟客》《述祖德诗》等。其中,《山居赋并序注》洋洋万余言,以赋的形式详尽地描写了故园的江湖溪泉、峰峦山岭、竹林花草、鸟兽虫鱼、亭台楼阁、精舍讲堂以及自己的生活片断,为后人研究谢氏庄园及古始宁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其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乃至生态学价值都颇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称它为我国第一部韵文体的地方志。
谢灵运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度过了三年逍遥自在的生活。可就在这几年,京城却处在风云变幻之中。
景平二年(424年),年仅19岁的少帝刘义符因为游嬉无度,登基两年便玩掉了自己的江山和身家性命。宋文帝刘义隆做皇帝后,改年号为元嘉。这位新皇帝十分精明,在帝位稳固后,便果断出手,将废杀少帝和庐陵王的权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先后诛杀。刘义隆是个爱才的皇帝,想起了“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的大才子谢灵运,接连发出征召令,让出山。元嘉三年(426年)秋,谢灵运又回到京师建康。这次回京,谢灵运不但受到了当朝天子礼遇,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瞩目。礼遇和瞩目的原因,不仅在于重现魏阙,更在于的文学艺术影响。谢灵运的诗最受时人的追捧——“每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南史》卷十九)。宋文帝就将谢灵运的诗和书法称为“国之二宝”。
这次回归,谢灵运“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谓之四友”。们的游迹除了始宁,还遍布会稽郡的其地方。一日,谢灵运与几位文友溯浦阳江而上,来到会稽东南的斤竹岭,沿一条依山傍水的曲径而行,一路游赏,一路感受,遂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一诗: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天刚放亮的时候就动身出游了。先是沿一条山水弯曲的小径而行,又顺着时断时续的高峰攀爬。刚刚牵衣涉过涧水急流,又走上了山崖栈道。循溪而行,溪流回转,复见清潭。潭水清浅,有绿油油的浮萍铺在水面,还有菰蒲挺生于水上,显得格外惹眼。前面又见飞泉挂危岩,踮起脚尖,用双手挹取那飞溅的泉水,又像猴子一样,攀爬上树,采摘那些初生尚未展开的嫩叶,可谓兴致盎然。难怪最后诗人会说:看到这种大自然蕴藏的山水之美,就会有所感悟,进而回归自然,超越尘世,摒弃烦忧。
元嘉八年(431年),二次隐居始宁的谢灵运被会稽太守孟顗告发因决湖造田,横行乡里,滋扰百,且有叛逆之嫌。赴京上书申辩,文帝知其被诬,未予追究,后任其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内史。
“迢迢万里帆,茫茫终何之?”带着依依惜别之情和满腹的愁苦,元嘉八年(431年)腊月,谢灵运挥泪告别京城和亲朋好友,乘舟赴任。
当谢灵运来到临川郡府的时候,已是元嘉九年的初夏了。这临川,自然之美,不逊永嘉。而到临川后,“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依旧是不理朝政,游弋山水,而且之于永嘉有过之无不及。
“其时任临川内史间,发现了南城麻源三谷胜景,同时发明了‘谢公屐’,做登山探幽之用。公游历了南城双江两岸的丹霞地貌后,写下有名的《初发入南城》《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题落峭石》。落峭石即今洪门硝石也。”(宋红《天地一客——谢灵运传》)所谓“谢公屐”,是谢灵运为登山临水方便,发明的一种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的木屐,世称“谢公屐”。李白诗中就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句子。
临川郡南一百六十里处有个南城县,当时属于临川郡所辖。南城县位于旴水之滨,山明水秀。秋末冬初的季节,谢灵运带着一帮僚属,从郡府登船,溯旴水而南,直向南城县而去。
谢灵运此行的目标是南城县西南的麻姑山。此山周回四百里,相传是麻姑得道的山。到达城南后,谢灵运听说位于麻姑山西北的麻源第三谷人迹罕至,风景殊异,且有迹可踪,不禁怦然心动。
这日一大早,谢灵运脚蹬自制的木屐,率领手下一干人向麻源三谷进发了。一路上,但见铜山赭赤,映照山涧中的碧泉,山崖间长着茂密的树木。沿着崎岖的小路拾级而上,披荆斩棘,终于登上了华子冈。放眼望去,万类伏于足下,诗人也禁不住飘飘欲起来。然而,羽化登的先人,缥缈的足迹早已无痕;可与丹丘神山肩的华子冈,也如同竹筌之鱼,空空如也。于是诗人想:神之事本无可凭,身后是非又何必萦心绕怀呢?山月已升,正好在银光下赏玩那清洁澄静的潺潺泉流。开悟之后,便有诗情汩汩涌出:
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
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遁贤。
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
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
……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当然,谢灵运到临川为地方官,也不是每天都游山玩水,在不到两年的任期内,也为临川人民办了不少好事,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