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吾,翟 翌,陈立勇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长沙 410082)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及其演化:理论构架与研究逻辑①
孙耀吾,翟 翌,陈立勇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长沙 410082)
系统揭示了平台企业主导能力的演化轨迹和规律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生成要素的作用机理,探索了如何系统评价这些能力及其基本要素等。
平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主导能力
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改变了整个经济的技术基础和组织运营形态,以提供全业务集成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各类新兴平台迅速崛起。而随着融合的深化和创新的推进,平台及其主导企业(简称平台企业)也在发生交替更迭。新的平台和平台企业不断涌现,原有平台和平台企业,有的保持领导地位甚至更加兴盛,有的则表现出颓势甚至面临衰败。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机理和规律,深刻体会新趋势下高技术服务平台竞争的要领,充分理解平台生态系统的技术轨迹、能力积累和成长规律,对加快发展和培育中国的领袖企业及其主导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在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以及价值网络中的地位,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平台理论源于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分析。Armstrong和Wright[1]认为,双边市场是由两组不同代理商(一般指平台买卖双方)构成,每一方都通过中介平台,在与对方的互动中获取收益。而平台是双边市场和技术架构的结合,创新和竞争在相互作用下促进平台演化,通过产生或者治理需求和供给的范围经济来创造价值[2]。Parker和Van Alstyne[3]提出,平台中介网络理论模型包括平台创建者、平台提供者(平台领导)、需求方用户、供给方用户4个主体。近年来,学者研究的平台多指由框架主体和一系列互补品共同构成的动态商业生态系统,该系统更注重互补性创新和潜在网络效应的产生[4-5]。
Cusumano和Gawer[6]开始关注“平台领导”(platform leadership),这种新型商业“领导”在创建者理念驱动下制定商业规则,平台外围主体依赖平台接口实施平台开发行为,或在双边市场交易中获取收益和效用。他们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平台领导涉及4个战略选择: 产业范围、产品技术、与互补者的关系和内部组织。姚凯等[7]认为,平台领导者通过模块规则的知识产权策略、互补品创新的横向兼容决策、标准升级的纵向兼容决策等,协同模块生产商和互补品生产商实现价值协同创新,创造一个多方“共赢”的格局,从而获取平台领导地位。Lee等[8]提出,获取平台领导力的5个要素为创新能力、连通性、互补性、有效性和网络效应。郝斌和任浩[9]认为,由资源异质性引起的企业间非对等地位可带来企业间领导力,这种领导力不仅关系到核心企业协调网络运作的行为与能力,而且关系到网络成员的绩效和整个网络的成长,它会随着核心企业网络位置向网络中心迁移,并最终获得网络认同。
战略管理领域关于企业能力的研究,也正从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转变为动态能力观。Freeman[10]关注演化理论强调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过程动态性,认为新异(创新)性是导致经济系统变革的最基本要素。张军和金露[11]认为,创新要素的积累和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能力演进的关键因素。Ansari和Krop[12]研究了在颠覆性创新影响一个行业时,为什么在位者有时会被新的挑战者取代,有时却会幸存并繁荣起来。张晓军等[13]将组织的演化过程看成核心要素的互动和改变过程,此过程的最佳状态在核心要素间都是相互加强的关系,即组织和谐态的一般表现。陈力田[14]从组织和环境共同演化以及组织系统内要素协同演化的视角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规律。张军和徐庆瑞[15]认为,企业知识的历时性和集聚性积累是创新能力演化的本质。
总体上,平台生态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对平台架构和平台企业的角色尤其关注,更多地从功能或网络的角度分析支撑平台的企业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应结合平台生命周期,深入揭示平台企业主导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平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1.1 平台架构与平台主导企业
平台是由一个稳定的核心组件和一系列互补组件以及接口构成的,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接口来开发互补组件,使平台围绕某一产品的初始功能边界进行开放,将更多功能纳入产品中来,围绕产品核心功能进行体系化扩展,使产品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成为更多功能的模块化集成载体[16]。平台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架构,并为供需双方提供互动机会,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受众搜索有用信息所需的成本,促进价值的合作创造、交换与实现。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架构
平台主导企业构建、治理和引领平台发展。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基本产品、服务或技术,建立起开放、标准化、多接口、可扩展和向后兼容的平台架构;以产业基本技术为支撑,控制平台底层技术;通过平台定位、运行机制的设计,协调、监督平台运行;通过核心组件创新,促进互补企业的资源整合,引领平台发展和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企业不同于以往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或创新整合者,后者定义创新基本架构,邀请网络成员来设计和开发不同的组件以共同促进创新,而平台企业定义并提供创新基本架构,吸引其他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式创新,拓展平台基本架构或范围[17]。
1.2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
平台企业的主导能力是平台企业构建、治理并引领整个平台发展的能力。依据平台生命周期,平台企业的主导能力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首先,在平台建设阶段,平台企业必须搭建平台架构,以产业基本技术为基础,进行模块化及集成架构设计,同时考虑互补关系与合作伙伴选择等;其次,在治理阶段,平台企业在界面技术标准下整合平台资源,提出价值主张、进行平台控制与协调;最后,在平台发展与变革中,平台企业紧跟技术与产业动向,引领持续创新,实现融合与转型发展。上述3个方面形成主导能力的层级结构,并互为衍生,如图2所示。由此决定平台企业自身发展及其主导地位的变迁,以至整个平台的产业地位。
图2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构成
1.3 生成主导能力的基本要素
(1) 平台构建能力的生成要素
生成平台构建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产业基本技术、平台架构、主导设计、资源开放性和用户基础。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平台构建的根基,它包括产业基本技术、平台架构和主导设计等。其中,产业基本技术定义了平台核心组件与互补组件的功能、模块性与集成架构,进而决定了平台的层次结构,并通过平台接口和界面标准保持平台弹性,规范互补者在平台上的操作、交易、竞争、合作。主导设计是技术可能性与市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奠定了平台企业的主导地位并为产业技术标准提供基础。
其次,平台的开放性资源是主导企业招募、吸引与筛选互补者的重要条件。设施完善、可用资源丰富的平台更有竞争力。开放性使互补者可借助平台提供的工具包、扩散的知识和技能,观察、拓宽或改变平台组件。在一定范围内,平台越开放,互补者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开发的应用与平台耦合度更高。但是,开放性伴随着复杂性,有时会阻碍平台创新,这就需要通过平台架构来规范各主体创新的可分割性(解耦)及创新整合(耦合)。适当的开放度和与之匹配的架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复杂性,尤其是平台结构的复杂性[18]。
最后,用户基础是平台获得市场临界规模的基本前提。基于平台的跨边网络效应,互补者数量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用户,较大的用户基础将会为平台带来更多的功能互补者。上述3类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完善的平台基础设施和适当的开放性资源是吸引互补者加入平台的基本条件,用户基础及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又会支持和促进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2) 平台治理能力的生成要素
支撑平台治理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互补性、有效的知识流动、专有性机制和利益分配标准等。与传统组织不同,平台领导者没有特殊的等级权利,某些在利基市场更专业的互补企业有时更有发言权。平台生态系统的治理强调的是: 平台企业如何使参与各方更协调一致地创造价值,而不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控制他们,更不是直接指挥或下达命令[19]。因此,治理的关键是整合资源并进行平台协调。首先,资源整合过程的本质及其效率均强调互补性问题。增强互补企业间资源的杠杆化利用,可扩大平台价值创造的边界和平台的系统效应[20]。其次,平台协调促进知识流动,增加新创知识和价值。通过创设协调机制,驱动互补模块形成互动导向及行为,促使主体间的相干作用突破组织边界,摆脱单向、单线的固定渠道模式,实现多通道运行[21-22]。在此过程中,专有性机制(appropriability regime)将成为一种良好选择[23-25]。最后,通过公平、合理、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补贴机制,保障互补者收益,激发其创新积极性。
(3) 平台发展能力的生成要素
引领平台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前沿技术、技术兼容性和产业地位。首先,如前所述,产业基本技术是支撑平台企业获得主导地位的关键要素,而主导地位的保持则同样要求平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与升级,开发和引领产业前沿技术。尤其一点是,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驱动技术范式发生转变,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掌握前沿技术,平台企业在突破性技术变革时期就会表现得无能为力,以前积累的优势也会变成了一种障碍,阻碍企业理解或感知新技术[26]。这就要求,平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变革还应考虑如何保持商业决策和技术或设计的兼容性与连贯性[27]。其次,平台企业的产业地位体现其在平台创新系统和产业市场的影响力,是决定其平台动态能力的基本条件。较高的产业地位带来更多外部链接,有利于促进产业变革及自身能力的动态演变。
总括上述分析,将平台主导能力的生成要素概述如表1所示。
表1 主导能力生成要素
续表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连续、完全开放的动态发展过程。内因和外因的变化带来整个经济技术基础和组织运营形态的改变,打破原有主导能力基因构成,使主导能力生成要素的种类、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依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主导能力的演化是在能力基因“遗传”和“变异”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生成主导能力的要素在发展中仍然被需要,它们被遗传下来,不断积累和巩固;另一些要素则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逐渐消亡,同时新要素不断涌现,带来主导能力的更迭。上述演化逻辑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演化
图4 平台企业主导能力生成要素演化
2.1 基于能力积累的主导能力及生成要素遗传
根据演化经济学及能力理论的路径依赖和能力刚性观,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惰性,并倾向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输”其特性。能力的成长在本质上是组织存量知识的增长和新知识的创造,这种要素存量的增加就是能力的积累过程。学习效应或自我强化会使资源积累较多或更容易形成资源积累的能力优先保留下来,形成主导能力的遗传机制。例如,在平台构建阶段,对互补者吸引力的强弱决定于平台架构和主导设计等要素水平。这些要素的积累体现在平台基础设施,决定平台是否受互补者青睐。同样,引领平台发展的基本要素,例如,前沿技术及其兼容性,需要平台企业在主导设计环节就充分考虑界面标准和接口的稳定性以及可延展性。这些都表现出遗传与积累的属性。
能力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企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企业要素存量的积累和能力的遗传有助于企业获得隐性知识、形成组织惯例、提高效率,并进行同一范式内的渐进式创新[28]。但是,当平台主导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力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环境变化会腐蚀或摧毁原有能力,新环境对平台主导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主导企业关注环境变化,采取前摄行为,降低能力刚性带来的威胁,积极调整自身拥有的资源,汲取外部知识并进行内化,生成和拓展新能力。
2.2 环境作用下的主导能力及生成要素变异
(1) 内因作用下能力及要素的调整与适配
平台产品属性、主导设计、平台架构以及主体间关系的改变形成平台内生动力,对现有能力提出新要求。例如,若新产品或新的主导设计与原有产品和技术相比,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明显优势,需要平台企业舍弃原有产品和技术,以及已经积累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激进式变革;若新产品或新主导设计仅仅是对原有产品和技术的更新和加强,则可能发生渐进式变革。不同的要素变异程度,需要平台企业对现有资源和基本要素进行取舍,选择资源的种类与整合、配置方式。
平台内部因素的作用会使生成主导能力的基本要素发生转换,基本要素的转换会推动同一技术范式内主导能力的阶段变化。内部因素的变异大部分属于平台企业可调节范围内,平台企业通过积累、增强或放弃、更新,进行调整与适配,使主导能力从构建到治理、引领发展发生阶段性转换。
例如,开放性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平台内部因素,它的作用会促进平台要素及主导发展能力动态转换。在平台发展早期,平台之间的竞争激烈,开放资源能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迅速做大平台系统。随着嵌入平台的主体数量增加,平台之间竞争主导转变为平台内合作主导,资源互补性可增强模块组件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促使它们以统一的创新节奏改善平台产品功能。这时,平台开放度降低并达到一个合适水平。资源开放性不再是支撑主导能力的基本要素,而主体间的知识流动成为激发平台成员活力并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知识流动带来多主体的嵌入及互动,会产生知识获取及创新效应、主体行为治理及协同效应[29]。平台主导能力也逐渐由资源开放性支撑的构建阶段转变为由资源互补性和知识流动支撑的治理能力。
(2) 外因作用下能力及要素的异化与获取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要素不再是制约平台企业发展的关键,环境选择将其淘汰;而在新环境下需要的一些要素逐渐涌现,一旦拥有或获取这些新的要素者,便发展了新的能力,持续拥有主导地位;反之,则会被环境淘汰,逐渐边缘化,乃至消亡。
融合转型趋势、技术范式和价值实现逻辑等动态变迁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们的作用会使培育平台主导地位的土壤和元素发生变异,带来主导能力的消长与转换。这些外部因素或通过产业、技术变革,例如,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的融合、技术范式的转变等;或通过用户需求或市场变革,例如,商业模式与价值实现逻辑的转变。作用过程与作用方式多种多样,但都会使主导能力发生改变。其中,技术范式转变是技术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是组织竞争环境变化的直接诱因和表现[30]。当面临重大技术范式变革时,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可能在瞬间被市场否定,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与成长的核心刚性[31]。所以,主导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前沿,才能保持要素调整的灵活性,增强应变能力。例如,相比传统汽车企业,电动汽车厂商的核心技术在于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不再是变速器、油箱和燃油发动机等关键部位,这就要求生产传统汽车、又想涉足电动汽车的平台企业主导能力从控制价值链上关键环节、实现精益生产,转变为对电池和电脑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重心由生产制造转变为研发创新。同样,在移动通信产业,主导技术从1G模拟技术升级到2G数字技术时,前期的主导者摩托罗拉被诺基亚以GSM数字蜂窝通信技术超越,失去霸主地位。而从2G切换到3G时,传统电信技术让位于IT,诺基亚遭遇了与摩托罗拉同样的命运,被苹果、三星等取代[32]。与此同时,平台商业模式出现使价值实现逻辑由产品主导转为服务主导,凸显“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并要求用户参与价值创造过程。例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财富管理产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强行销售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服务主导逻辑下用户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平台产品/服务的属性和相关设计,主导企业必须围绕产品/服务属性的变化调整与配置资源,放弃或重新积累、造就基本要素,培育和发展动态的主导能力。
基于外部因素作用带来主导能力及其生成要素的变异,采取前摄行为是保持平台主导地位的有效手段。不同于内因的可控性较高,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平台主导企业不能左右的,同一范式内能力的阶段性变化已不能适应它的要求。若平台企业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就可能走入“死胡同”。为此,必须将外部信息内部化,建立主动学习机制,摆脱原有路径依赖和结构惯性,突破旧范式下的领先优势,快速识别机会,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或者前摄性地创造、获取新要素,构建新范式下的主导能力。
平台企业主导平台生态系统发展,基于一套跨产品族的公共组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复杂“产品/服务”系统,为关联主体提供了合作创新的空间和平台。主导能力是平台企业构建、治理和引领平台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能力。它决定平台竞争的属性是平台系统优势的形成基础。平台企业主导能力演化的本质是,随着平台系统内外环境的作用,生成和构建这些能力的根基元素发生变化。平台企业的兴衰更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能否创造并准确感知、把握和及时转换不同时期技术与产业发展所要求或赋予的这些基本要素,如产业基本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等。
围绕这一主题,应系统研究以下关键科学问题。
第一,平台企业主导能力演化的轨道及规律。动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平台企业自身资源共同推动主导能力演化,演化过程有无不同轨道,不同行业的平台主导能力演化有无规律可循,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平台企业主导能力演化过程中基本要素的作用机理。不同的基本元素生成不同的平台主导能力,基本要素的转换和更迭引发主导能力的演化。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是讨论平台战略和动态能力演化本质的基础。
第三,平台主导能力演化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机制。内外环境是主导能力演化的主要内力和外力。尤其应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异,深入研究不均衡、大范围和不可预测的技术演化轨迹、多址化成本、游离互补商等环境因素在主导能力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方式,探索如何洞察、把握生成这些能力的基本要素的变迁趋势与机理。
第四,平台企业主导能力及其基本要素作用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而根据特定主题和对象,选择和发展研究方法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突破已有企业动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分析框架,构建体现企业对平台系统“主导”属性的能力评价体系;可借鉴共词共引和扎根研究、经验研究等方法,从混沌复杂的融合转型现象,发现重大现实问题,聚焦、挖掘和深化研究主题,构建理论分析体系等。
[1] Armstrong M,Wright J.Two-sided markets,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tracts[J].Economic Theory,2007,32(2): 353-380.
[2] Gawer A.Bridg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2014,43(7): 1239-1249.
[3] Parker G G,Van Alayne M W.Two-sided network effects: a theory of information product design[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0): 1494-1504.
[4] Casey T R,Töyli J.Dynamics of two-sided platform success and failure: an analysis of public wireless local area access[J].Technovation,2012,32(12): 703-716.
[5] Baldwin C,Hienerth C,Von Hippel E.How user innovations become commercial products: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2006,35(9): 1291-1313.
[6] Cusumano M A,Gawer A.The elements of platform leadership[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3): 51-60.
[7] 姚凯,刘明宇,芮明杰.网络状产业链的价值创新协同与平台领导[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86-95.
[8] Lee S M,Kim T,Noh Y,et al.Success factors of platform leadership in Web 2.0 service business[J].Service Business,2010,4(2): 89-103.
[9] 郝斌,任浩.企业间领导力: 一种理解联盟企业行为与战略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109-118.
[10] Freeman 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 MIT Press,1997: 23-25.
[11] 张军,金露.企业动态能力形成路径研究——基于创新要素及创新层次迁移视角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6): 939-948.
[12] Ansari S S,Krop P.Incumbent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a radical innovation: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incumbent challenger dynamics[J].Research Policy,2012,41(8): 1357-1374.
[13] 张晓军,席酉民,葛京.基于核心要素创造视角的组织演化动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 22-35.
[14] 陈力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共演和协同视角的整合[J].管理评论,2014,26(11): 76-87.
[15] 张军,徐庆瑞.企业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演化间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 128-138.
[16] Greenstein S.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strategy: computing platforms[J].IEEE Micro,1998,18(3): 43-53.
[17] Nambisan S,Sawhney M.Orchestration processes in network-centric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field[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3): 40-57.
[18] Tiwana A.Platform Ecosystems: Aligning Architecture,Governance,and Strategy[M].Waltham: Morgan Kaufmann,2014: 177-178.
[19] Willianson P J,De Meyer A.Ecosystem advantage: how to successfully harness the power of partne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2,55(1): 24-46.
[20] 孙耀吾,翟翌,顾荃.服务主导逻辑下移动互联网创新网络主体耦合共轭与价值创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 147-159.
[21] Duhaime I M.Determinant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form: 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2,35(3): 413-440.
[22] 吴义爽.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7): 20-26.
[23] Dhanaraj C,Parkhe A.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 659-669.
[24] 赵皎卉,蔡虹.技术创新专有化手段交互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27(1): 1-10.
[25] Spithoven A,Teirlinck P.Internal capabilities,network resources and appropriation mechanisms as determinants of R&D outsourcing[J].Research Policy,2015,44(3): 711-725.
[26] 薛红志,张玉利.主导企业在突破性变革时期的技术投资与技术能力[J].中国软科学,2007,(5): 43-52.
[27] Chellappa R K,Saraf N.Alliances,rivalr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enterprise systems software markets: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0,21(4): 849-871.
[28] 眭纪刚,陈芳.范式转换期的企业能力积累与重构[J].科学学研究,2015,33(2): 287-294.
[29] Polyani 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Boston: Beacon Press,1944: 59-61.
[30] 罗仲伟,任国良,焦豪,等.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 152-168.
[31] 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S1): 111-125.
[32] 黄磊,刘则渊,姜照华.技术转移视角下全产业链创新网络的行为模式: 融合创新——以苹果公司网络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1): 78-86.
Dominant Ability of Platform Enterprise and Its Evolu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Logic
Sun Yaowu,Zhai Yi,Chen Liyong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eals the evolution track and regulation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dominant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generating elements in this evolution process,and explores how to evaluate these abilities and essential elements.
platform enterprise;platform ecosystem;dominant abil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开放式集成模式及演化机理研究”(71172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平台企业主导能力的演化机理研究”(71472061);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开放式集成创新网络平台企业的主导作用研究”(20130161110032)。
孙耀吾(1963— ),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翟翌(1988— ),女,山西运城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管理;陈立勇(1972— ),男,河北保定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企业知识与技术管理等。
F27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