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明
福州一小学在开学初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红包,希望“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馨,更快地回归学生生活”。与微信红包不同的是,这些红包中没有钱,而如校长所说是各种愿望与祝福语。愿望包括“免做值日生机会一次”“免做任意学科作业一次”“和喜欢的老师合影”“当一天班级小老师”“和校长握手或者拥抱”等,学生还可以根据红包内容自行选择实现愿望的时间。据说,这些愿望的创意都是学校教师想出来的,这当中“免做任意学科作业一次”最受欢迎。
学校开学采用发红包形式,用心良苦、无可挑剔,也是学校教育手段创新的一种新探索。但是,如果仔细看看这些红包的内容,则又忧虑重重。从教师们提出的愿望内容来看,有些似乎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或者学校应有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状态。如学生在学校和学习中能够经常性地获得鼓励和表扬,应该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现在却变成了老师给予学生的一种福利;而“和喜欢的老师合影”与“和校长握手或者拥抱”等,应该是学校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现在则异化为一种教育手段。显然,这些愿望的背后,表现出的是当下学校的教育思想及师生关系现状。友善而平等的校园与师生关系往往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在校园内、在课堂中,学生还是被动的、下属的、被教育的对象,处于不利的位置。真正的校园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吸引学生留在学校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至于“免做任意学科作业一次”成为最受欢迎的愿望,同样值得思考。不做作业,究竟谁说了算?有没有标准?学生负担过重包括作业过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最近OECD的“全球教师教学调查”显示,上海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最多。这一数据的背后,可能是老师批改作业认真,但更多的也许是作业太多。其实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国家和地方都对中小学学生的作业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学校仍然过多地依赖大作业量来提高学生成绩,机械训练的作业模式仍然盛行。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免做作业一次”作为学校吸引学生的理由;而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更好地改进教与学,提高作业的科学含金量。
红包固然会使学生喜欢,但内容更需考虑。在学校和老师给学生提供“红包赏赐”的同时,更需要学校做好本职工作,鼓励学生提出愿望与要求,并给予尊重和满足。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责任编辑/刁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