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齐宗
关于教师有不少比喻,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早是斯大林用来形容作家的,后来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这个比喻的初衷是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但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严重问题的称谓。
工程师的职责是遵照既定原则或普遍法则处理技术问题、设计实际物品,其工作特征体现在对对象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控制。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当然可以也必须如此处理。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人的生命不能像被工程师对待的物那样被规定和控制,不能按照人们事先设计好的模型去塑造。如果将教师看成是工程师,那么学生就成了可以任由教师摆布和操控的物品。这样一来,充满活力、个性多样的学生将被塑造为死气沉沉的、标准化的“成批头脑”,个体的想象力、情感力、创造力将无从谈起。有人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个比喻,不必过于当真。我们承认,这种说法固然是一种比喻,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无疑会对教师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其实,与其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如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导师”。这样说的理由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指导,但不进行控制尤其强制。“导师”与工程师具有显著的区别。“导师”,顾名思义,其职责在于引导,只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只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而人生之路具体怎么走,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具有充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由度。而工程师则不同,他的职责在于对对象进行全面的规定和控制,人生之路早已掌握在他的手中,对象完全追随他所设计的路线,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时的对象就只能是被动的、消极的和束缚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师的教育就变成灌输、强制甚至专制。人是有尊严的生命体,人类的灵魂需要的是对话、交流、引导和理解。所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导师”,而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