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
【摘要】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胃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仅接受传统胃癌根治手术治疗, 观察组接受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并就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胃癌患者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 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肠道环境,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且效果较好,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胃癌;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radical gastrectomy reserving vagus nerv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6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herapy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radical gastrectom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adical gastrectomy reserving vagus nerve. Opera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ir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defecation tim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lower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defec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radical gastrectomy reserving vagus nerve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can maintain maximum intestinal environment and reduc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th good effect and high safety.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Vagus nerve; Radical gastrectomy; Gastric cancer; Complication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最高的疾病, 属于多致病因, 包括地域环境、饮食生活、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和基因等多种因素。患者早期基本无明显症状, 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胃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 但传统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1], 所以保留患者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逐渐受到关注。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行两种手术方式, 就其疗效展开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经X线钡餐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确诊。将86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2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7.2±6.7)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3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56.8±6.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经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胃癌根治术[2]。首先, 行常规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患者平卧位, 经上腹正中完成切口;开腹后探查肿瘤位置、大小及组织边界情况, 检查肿瘤浸润范围、移动性。将胃向下牵引, 在小网膜接近胃左、右动、静脉根部缝扎, 然后对胃网膜左、右动、静脉亦予结扎, 同时将贲门口和幽门口以粗线阻断。助手将胃上提, 横结肠向下牵引, 使胃横结肠间系膜紧张, 术者左手牵引大网膜显露无血管区, 用电刀自横结肠缘上切开。同时, 对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3]。观察组: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行气管插管麻醉, 术中仔细辨别位于左肝下方走行于小网膜内的迷走神经肝支, 寻找最下端的分支, 将其尾部切断, 保留肝支, 游离食管与胃结合部, 保留迷走神经前干发出的胃支, 清扫贲门右侧的淋巴结。随后切开胰腺包膜, 将肝总动脉上提, 并沿着肝总动脉上缘清扫淋巴结。最后, 打开胃左动脉尾部结缔组织处, 结扎并切断胃左动脉, 并在贲门后将迷走神经向右牵引, 沿着后干找到迷走神经腹腔支, 游离后以牵引线向右侧牵引, 远端结扎胃左动脉并用牵引线向左侧牵引, 保留后支和分支, 清除周围结缔组织和淋巴结[4]。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并就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肠道环境基本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肠道环境有较大改善, 无严重不良反应;无效:均未达到以上要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 且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18.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70.8±15)h低于对照组(98.0±18)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23, 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90.5±23)h
低于对照组(108.0±24)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22, P<0.05)。
3 讨论
胃癌病变由小到大, 从浅到深, 是一个进展的过程, 属于多因素致病, 早期胃癌患者无明显症状, 少数存在恶心、呕吐或类似溃疡病等上消化道症状, 进展期胃癌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与体重减轻, 患者常有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 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等情况, 随着病情的进展, 会出现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胃癌根治性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 通过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 按临床分期标准整块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 重建消化道[5]。但传统胃癌根治术破坏了患者的淋巴组织和网膜, 不利于患者术后肠道环境重建和恢复, 容易发生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 包括术后进餐不适感、习惯性腹泻、胆汁反流等情况,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
目前, 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 对促进胰液分泌、肠道蠕动、防止腹泻等有巨大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 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的肠道环境,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快速改善术后排气和排便情况, 减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 针对胃癌患者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 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肠道环境,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且效果较好,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厚宾, 谢小平, 朱国民, 等.保留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及预后.广东医学, 2014, 15(12):1923-1925.
[2] 邹文革.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5, 22(1):72-73.
[3] 谢小平, 朱国民, 吴厚斌, 等.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江西医药, 2015, 18(7):620-623.
[4] 管小青, 郑向欣, 吴骥, 等.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刊, 2014, 16(20): 12-15.
[5] 宋学舜.保留迷走神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3(14):69-70.
[6] 孙鹏达, 曹宏, 朱甲明, 等.保留迷走神经的近端胃癌根治术临床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2):117-119.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