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分析了黔东工业聚集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贵州省、铜仁市三个层面上对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做了定位,并对其具体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城一体化;战略目标;黔东工业聚集区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是铜仁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推动“四化同步”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三生”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黔东工业集聚区成立于2012年10月,是依托“玉碧松循环工业经济产业带”上的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六个工业园区形成的园区集群。聚集区围绕“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壮大产业,呈现出“由小变大、由低到高、由散变聚、由弱变强”的发展态势,增强了对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但产城一体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一)发展优势
1.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支持铜仁市黔东工业聚集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铜仁市黔东工业聚集区建设,努力盘活提升存量、做大增量、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在扩大总量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要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化路子,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推进产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
2.产业聚集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各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和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聚集区初步形成了高新产业、煤电锰循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内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企业集群,铜仁工业正在由弱变强,聚集效应凸显,新型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随着黔东工业集聚区的构建和发展,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居民集聚,随着工业园区的逐步扩大,也吸引了周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工业新城地位作用逐渐显示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仍比较弱。2015年,铜仁市实现生产总值770.89亿元,在贵州省各地区中排名第8位;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4.8:28.7:46.5,但与贵州省的15.6:39.5.5:44.9和全国的9. 0:40.5:50.4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仍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严重偏低,三产结构仍不合理;二是产业基础仍比较弱。从聚集区的工业结构来看,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少而短,产业类型多而散,产品附加值低,集聚度仍不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工业的规模效应还未显现。
2.聚集区配套服务不足
各园区内部和各园区之间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交通服务、娱乐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型配套服务机构还十分欠缺,已有的服务机构规模小、数量少、服务能力弱,相应的企业规模小数量小同质性明显,无法对聚集区内生产性企业的生产生活提供足够的支撑,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一是各园区目前所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局限于核心区,“通”和“平”的范围非常有限,各园区间的沟通能力十分不足,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区、贵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之间的交通运输能力还很弱;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不高,“通”和“平”的质量不高;三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整体、协调推进,通路不通水的情况比较明显。
二、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四化融合”,统筹安排产业、城镇、生态三大空间,实现产业分工布局与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相融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内部功能分区相吻合。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域统筹,产城一体,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设施配套”的空间布局思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和生产,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的产、城、人融合发展。
(一)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重要发展极
武陵山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也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其良好的绿色植被资源,发挥着水土保持、物种保育、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自然功能。目前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生态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黔东工业聚集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成为武陵山区以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示范性先导区。
以黔东工业聚集区为发展引擎,把铜仁市建设成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抢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域制高点、建设成为武陵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发展极,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领跑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二)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和黔北经济协作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黔东工业聚集区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我国大西南连接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生态、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贵州省应以黔东工业聚集区为重要载体,抓住中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科学规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采取产业链群方式,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形成特色鲜明、集聚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基地。打造成贵州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拉长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短板”。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空间布局上,黔北经济协作区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黔东工业聚集区是铜仁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是黔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载体。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大公共投入,积极招商引资,以核心项目、支柱企业为龙头,通过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把黔东工业聚集区打造为黔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在铜仁市层面的战略目标
1.铜仁发展方式转变和后发赶超的主平台
黔东工业聚集区的工业已经占到铜仁市工业份额的70%以上。立足于提升铜仁在武陵山区和贵州东部枢纽性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发展目标,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市场化,努力实践“多轮驱动”,创新铜仁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建设贵州省循环经济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质量好、资源环境代价小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后发赶超。
2.铜仁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
根据铜仁市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部署,做大做强各工业园区冶金、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通过引入新企业和扶持现有企业,完善产业链,并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互动。依托园区现有企业培育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将园区建设成为贵州省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
3.居民安居乐业的“智慧”品质新城
围绕建设“智慧”新城目标,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工业园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赢的格局,将黔东工业聚集区各园区建设成铜仁市未来集产业、栖居、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新区。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使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改变人们交互的方式,提高实时信息处理能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建设智慧铜仁。
三、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产业发展体系比较完善
黔东工业聚集区产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做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比较完善,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铜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重点镇的交通通达性,构建高密度、大容量、多形态、无缝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施建设高水平市政基础设,特别园区的市政设施的完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完备;环保设施的布局完善,废水、废渣、废气等得到无害处理和循环利用。
(三)“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兼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三者互为作用,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其中,“人”对产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产”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反过来能为推动黔东工业聚集区中人和产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和持久支撑。黔东工业聚集区通过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芳,王宇.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02).
[2]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3(12).
[3]杨春光,孟东军.聚集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黔东工业聚集区为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作者简介:闫乔华(1982-),男,河南项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